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杨焕明在杭谈人类基因组的应用

从“生”前开始造福人类健康

  本报讯 3月24日,中国科学院杨焕明院士做客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28讲,为杭州市民奉上“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健康中国”讲座。

  杨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 TWAS(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德国、印度国家科学院以及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获得了201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的“卓越科学成就奖”等多项荣誉及奖项。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的一场全新革命,今年是DNA双螺旋发现的65周年,同样也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15周年。”讲座中,杨焕明回顾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指出,20世纪生命科学取得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遗传定律的再发现和基因论,第二次是DNA双螺旋模型。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科学,从形式遗传学的角度,基因组是指一个生物体所有基因遗传和功能单位的总和,人类有约2万个基因,其中有6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

  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测序项目使得我国具备接近世界水平的基因组研究的强大实力,为21世纪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杨焕明表示,经过生物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对基因学的发展具有九大贡献,包括 1%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0%国际单体型图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水稻和家蚕基因组计划、META基因组等等。

  那么基因组学发展到现在,对于人类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杨焕明回答,基因组学将在“生、急、慢、寿”这四个方面来造福人类健康。“生”即生育健康,包括出生缺陷、单基因病、染色体病的遗传咨询,产前检测和新生儿筛查;“急”即基因与急性传染病感染之间的关系;“慢”即基因与慢性病、常见复杂疾病微生物组群、代谢病、脑病的关系;寿,健康长寿。

  “生命科学医学即将进入数字化和大数据时代。”杨焕明表示,精准医学是21世纪医学的方向,精准医学的关键在于精准诊断+精准用药、精准手术,这些要基于基因组学的研究,使得所有人都能获得自己的个体化信息,朝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顽症的目标迈进一步。

  杨焕明举例,目前,META基因组学的第一个最大的应用是人类常见复杂代谢病的发生与体内(特别是胃肠道)共生的微生物群的相关研究。针对癌症的研究,根据基因测序,亚裔男性的整体发病率只有欧裔的59.7%,亚裔女性只有欧裔的65.8%。死亡率,亚裔男性只有欧裔的60.1%,女性只有欧裔的61%。但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亚裔比其他群体都高,这两类癌在中国也是高发,与感染密切相关,但可以预防。

  本报记者 张巧琴 实习生 付曦地 通讯员 洪萍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从“生”前开始造福人类健康 2018-03-27 2 2018年03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