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两会”聚焦】

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出席政协会议的科技界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昨天下午,参加“两会”的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进行了分组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省人大代表郑珊洁谈到,这些年,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有较大进展,但同先进城市相比,宁波创新实力的差距是比较大的,特别是R&D强度明显偏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信贷、人才等政策的引领撬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加快提升创新实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将重点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引导更多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要不惜重金建院校、引机构、抢人才,尽快使宁波成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省人大代表姜玮提出:浙江能否新建一个致力于服务科技型初创企业的科技银行?姜玮说,对创业者而言,信贷资金很重要,对企业的主导权同样重要;由政府出面设立科技银行来提供信贷支撑,不同于风险投资等,能够保护初创企业的股权。“同时,这种新型银行可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特点来设计风险控制等相关制度。”

  省人大代表张芳则聚焦浙江省海绵城市的建设问题。嘉兴、宁波两市先后入选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试点。然而,由于浙江省特殊的水文气象、自然地理条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她提出,要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梳理,制定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指标体系等,明确各项指标对应的目标体系,对于源头雨水控制性的刚性指标应该与内涝治理标准相结合,与城市开发方式相结合,与调蓄能力相结合,制定出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指标控制体系。

  在省政协科学技术界讨论时, 委员们纷纷表示袁家军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分析了过去五年浙江省取得的成就,描绘了今后的发展蓝图,定位精准、措施有力、振奋人心,既有顶层设计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有立足民生的具体举措。

  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会常委、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罗坤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实现了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的突破,荣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都说需求决定市场,就全国范围内,浙江省在污染控制上一直走在前列,但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多年来持续支持我们的项目,才有我们的团队如今获得国家奖的殊荣,充分体现了浙江省走在前列的担当与责任。”罗坤表示,“治理雾霾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浙江省应该拿出支持我们项目的高瞻远瞩,实现协同治理。”

  省政协委员、 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总经理及党委书记胡行正则建议,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在2020前后将实现商用化,5G将引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全省上下需要提前布局,发挥信息通讯业在新一代智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省政协委员、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章一文提出,加快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以往的实践经验表明,高新园区是承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省级高新园区的建设是今后浙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

  省政协委员、 之江实验室副主任、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袁继新提出,之江实验室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下,将在多个方面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这需要全省各级部门积极支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为浙江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作出贡献。

  省政协委员、 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菜鸟网络董事长童红文认为,未来人才是第一核心,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目前浙江省在人才政策上相较往年力度上已经非常给力,但与斯坦福、MIT这样的全球顶级高等学府的交流互动还不够,而之江实验室立足国家实验室、打造全球顶级的科创平台,就需要顶级的人才作为支撑,人才政策应该作为全省战略级的议题,以省级层面出台力度更加大的政策,吸引更多的顶尖人才落户浙江。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推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金改是温州的一张“金名片”。作为金融改革的国家级试验田,金融风险处置是温州金改最困难“战役”。经过五年多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温州银行业不良率从最高时的4.68%下降到2017年末的1.92%,实现连续四年下降,自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爆发以来首次降至“1”字头。这也意味着,温州已从“风险先发”中率先突围,打赢了这场金融风险防范攻坚战,成为全国复制的温州经验。

  去年,温州市金融风险化解稳步推进,两链风险有效稳控,成功处置重点风险企业105家;新型金融风险全面管控,排查3000余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关停、挤出重点风险平台115家。今年,温州市将着力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并明确提出要在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取得新突破。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国家金融综合改革,深化创新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加强民间融资规范管理,持续推进两链风险化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三农”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张巧琴 孟佳韵 杨世鹏


科技金融时报 【“两会”聚焦】 00002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8-01-26 2 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