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农业】

培养农村骨干 助力精准扶贫

浙农林大发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泰顺县丹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王仁令近日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农事,与泰顺县其他50多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一起,走进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的课堂,重新拿起书本开始学习。在大学课堂里,他们先后学习了由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传授的农产品贸易法律实务、文创体验农业、农产品营销品牌战略等课程。

  王仁令班里的同学都是泰顺县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浙江农林大学,他们则是泰顺县乡土人才素质提升培训班的学员,这个班是由泰顺县有关部门和浙江农林大学联合开展的农村骨干人才提升班。通过几天学习,大家掌握了最新的农业政策,开拓了农业经营视野,也了解了很多最新的农业信息。

  在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后,王仁令感觉思路开阔了很多。他经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8年多,虽然种植面积超过400亩,但是出售的都是粗加工的中药材原料,利润微薄。现在通过学习,他觉得合作社不仅可以出售中药材原料,还可以利用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王仁令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浙江农林大学的几名老师则离开学校开展科技服务去了。他们与浙江省林业厅的专家一道,赶赴松阳县玉岩镇吴山头村,开展“送香榧栽培技术下乡,助老区百姓增收致富”活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专家们深入乡村农户、林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场指导香榧大树的修剪以及成年香榧树的施肥,为当地香榧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当地农户纷纷表示,在专家的指导下,有信心种好香榧树。

  吴山头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增收致富。近年来,根据省林业厅“香榧南扩”计划,在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如今的吴山头村大力发展香榧产业,过去抛荒的山头和房前屋后土地都种上了香榧,促农增收的效益日益显现:已发展香榧林基地600余亩,其中200亩已经投产,今年产值预计可达40万元,人均增收将达1500元。浙江农林大学不断为当地提供技术支撑,争取将香榧林打造成当地“绿色银行”,帮助当地农民群众早日奔小康。

  培养农村骨干、助力精准扶贫,以实际行动助力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浙江农林大学近年来的重要工作。为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优势服务“三农”发展,学校每年与地方政府合作,承办的各类农业人才培训班超过100期,涉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多个方面几十个类型,每年培训农业骨干超过3000名。这些培训不仅进一步增强了相关人才的农技水平,也让农业骨干了解了很多新的信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大家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作为浙江省农林类的重点建设高校,浙江农林大学一直以来都把服务浙江“三农”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主动服务现代农林业发展,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根科技竹,开辟农民致富路;一亩万元山,强林富民奔小康;一群特派员,精准扶贫攻难关”的浙江农林大学精准扶贫模式。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周国模说:“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号令,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重要举措。这让一直致力于培养农林科技人才、服务‘三农’发展事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倡导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撒在农民致富奔小康大道上的浙江农林大学师生倍感振奋,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将旗帜鲜明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服务生态建设和精准扶贫,以实际行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陈胜伟


科技金融时报 【农业】 00006 浙农林大发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017-11-24 2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