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人物】

张玉建:新技术让假币现原形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和记者一样,不论是靠手感摸,还是迎着光看,就是不会分辨真假钱币,可验钞机又不能随身带着,着实让人伤脑筋。

  近日,记者随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同走访了湖州师范学院的张玉建副教授,他目前正在做的这项研究,在不远的将来便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轻轻用手一“拉”,钱币部分地方颜色发生改变,便能清楚地分辨真伪,赋予钱币这项功能的则是一种“力致变色”材料。

  张玉建向记者解释了这项研究的原理,即一个物体,你给它一个力,或轻或重地一压、一拉,在该物体上受到压力的部分便会变色。这项研究在系统的产业化后有望广泛应用在生活中,上文中所提到的真假币检验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这还有些大材小用呢。”张玉建说,真正的用处是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例如潜艇在深海中受到的压力会很大,而在这种压力下,如果艇身表面发生轻微变形,通过这种力致荧光变色,便可以清晰明了地看见问题,同理也可运用到飞机“风洞”实验等情况上,降低飞机的研发成本。

  张玉建在力致比率荧光变色材料的合成及分子的设计理念方面一直处于该领域的第一梯队,但他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在该研究的启发下,张玉建希望可以研究更好的“比率”体现,即不仅能够看见受压的地方变色,还能够通过不同颜色的改变,体现出受压力的大小区别,这样就更加清晰直观,方便对症下药了。

  “目前已做出了一些小面积的材料研究,经过测试这种想法是可行的,但若要大面积地去投入试验,暂时还没这个条件,后续实验的成本太高。”张玉建说,“希望这个项目可以从实验室走出去,投入到产业化运用中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并计划于今年结题,而张玉建之前所做的“给体-受体型有机延迟荧光分子的合成及其器件性能研究”项目也获得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张玉建很感谢科学基金对其科研的支持,他希望在国家和省基金委的支持下,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报记者 代梓熙 通讯员 陈登 闻正顺


科技金融时报 【人物】 00007 张玉建:新技术让假币现原形 2017-10-13 2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