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明:中国航天的科研伙伴
![]() |
杭州富士达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应建明 |
![]() |
![]() |
![]() |
![]() |
吃苦耐劳,攻坚克难,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魄力。这些都是浙商身上的闪光点,对于科技新浙商应建明来说,他同样还是一位勇于创新、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企业家。他带领自己的企业专注于低温绝热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圆满完成了国家航天科技项目——“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机构综合试验台温度场系统隔热软罩的研发,打破国外企业的行业垄断。
专注生产特种材料
将“秘方”捏在自己手里
自 2003 年应建明担任杭州富士达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以来,致力于高真空多层绝热材料及相关技术、专用工装、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科技工作上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和理念,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都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产学研结合,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创新,是贯穿富士达发展全过程并深入到员工内心的基因。为了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应建明作为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企业决策者,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从 2005 年国内率先研发出玻璃纤维绝热纸(Z 型低温绝热纸)开始,到后来的 P 型低温绝热纸、绝热材料与反射屏复合技术、打孔技术、窄幅复合、绝热被加工、团式缠绕设备(杜瓦瓶用)、快易冷(速必达)缠绕设备开发等与高真空多层绝热材料相关的技术创新,满足了用户对新产品和新技术使用要求。
从50万元注册资本起步,到如今拥有1亿多元销售额的龙头企业,应建明的心得是:不要什么都抓在手里,科研分段。“低温绝热纸是一种综合性的材料。测试,我跟中国计量大学合作;造纸,跟浙江科技学院合作;低温技术,跟浙江大学合作。另外,我们自己的公司负责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生产则‘外包’给造纸厂。这样分段研发,使得最终的‘造纸秘方’永远掌握在公司手里。”
为“神舟八号”生产隔热软罩
要做行业的领头羊
“2006年的时候,负责‘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的科研人员找到了我们公司,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研发出相关的隔热软罩。”应建明说,当时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些科研人员真的是来寻求帮助的,“当时他们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我们的资料仅仅只有工程图纸和技术要求,要知道这些东西在研发上起到的作用几乎为零。”也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应建明带着不足10人的科研团队,四处收集资料,考察、研究国外材料。最终仅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制造出了空间环境模拟系统温度场隔热软罩,完成了我国航天事业两年未攻破的技术难题,为“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的成功对接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他带领企业不断在低温绝热材料领域进行技术突破,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项目:“低温真空多层绝热结构功能纸”“深冷容器气体与材料的相容性试验方法研究及相关标准研制”“年产 10000 套高真空低温多层绝热材料”。经过多年的科技积累,已取得知识产权21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1件。
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如何将科研技术转化成科技成果。”也是应建明十分重视产学研的意义所在。富士达先后与中科院理化所、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科技站和硕士生培养基地等科技合作平台,开展了多项短、中期结合的科技合作项目,现已被评为“浙江省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以及“杭州市院士工作站”,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兴司,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在应建明带领下,富士达也确立了科技兴司、在创新中求发展的战略,随着高端科技人才的不断引进,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彭平领衔、以周远院士为学科带头人、中科院特聘专家李来风博导为核心以及浙江大学能源学院甘智华教授等一批低温材料与低温技术方面的专家加盟的研发团队正在开展低温技术、真空技术、超导技术等产业化研究。
“优质的高真空多层绝热材料是我们目前重点研发的领域。”应建明介绍道,未来有下面几个战略方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包括各种形式的绝热材料、辅助材料、工业杜瓦缠绕设备、快易冷(速必达)缠绕设备等材料和设备的创新 ;基于大数据挖掘和云计算的智能真空系统集成技术(具有远程中央显示、控制、故障诊断、报警等功能),可以根据客户产品、需求而个性化定制的真空机组集成技术;深冷容器夹层超长真空寿命技术,包含捡漏、各工艺处理在内不超过七天时长但真空寿命长达十年的真空获得和维持技术;与 LNG 气体发动机配套的LNG 自动智能供气系统以及超导磁分离污水处理技术等新技术产品。
作为中国航天的科研伙伴,在应建明领导下,富士达见证了国内高真空多层低温绝热材料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他立志将富士达打造成低温材料、真空技术、超导技术的全球领先企业,并几十年如一日为行业科技进步和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本报记者 徐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