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签“站岗” 机器人“巡逻”
人工智能技术成杭州“剿劣”利器
杭州市下城区潮鸣寺巷东河边,日前出现了一个新设备——智能型自控截污系统。当降雨超过预算值时,系统就会向安装在污水管口的闸门发布关闭指令,同时也会给管理人员的手机发送信息。这样,下雨天污水就不会回流到河道了。这是杭州市在剿灭劣Ⅴ类水中所用的人工智能设备之一。三年来,杭州把电子标签、机器人、App等人工智能设备运用到“五水共治”,已完成71条垃圾河、277条黑臭河治理。
杭州市现有乡镇级以上河道1845条,另外还有小沟小渠8696条,长的几十公里,短的几十米。要管好这些河道、沟渠时时刻刻的排污情况,光凭人力是不够的。上城区试行用电子标签代替人力,全天候、全方位在河道和窨井盖上“站岗”。利用电子标签可全天候监控河道污水满溢、预测污水管道堵塞问题,及时、准确感应晴天偷排污水等情况,并报警通知后台。后台工作人员根据报警数据快速诊断、科学处置。今年来已建设150个电子标签通讯基站、200个河道排污口标签、4300个窨井盖标签,基本覆盖了辖区范围内所有窨井盖和河道排污口。
同时,上城区升级全方位智能监控系统,“盯牢”排污情况。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采集汇总全区河道、沟渠、古井等处的监测数据,在河道沿线重点位置安装并升级高清监控探头,还配备了37个智能探头,一旦发现河道出现大型杂物,就会智能报警。据上城区城管局指挥平台操作员童瑀瑾介绍,智能探头启用以来,他们已经检测到60多起违章洗涤、河面漂浮物等情况,并都及时进行了处置。
“站岗”的有了,那么河道水面下和地下管道有污染问题怎么办呢?工作人员可用“遥控器”,让机器人进入河道水面以下开展作业。这个水下机器人能下潜深度100米,可控距离300米,配备专业声呐系统、高清摄像机、大功率照明灯和机械臂等装置,可从水下不同方位拍摄影像,收集数据,并形成视频资料传输至后台。水下机器人可在高度危险环境、被污染环境以及零可见度的水域代替人工在水下长时间作业。采荷街道今年自使用机器人以来,已发现水下水底残枝20余次,发现水下排出口3处。
与此同时,杭州市推出了河长制App,构建信息公开、投诉建议、社会评价等信息量管理的“桥梁”。
他们通过App落实河长制信息的全公开,对全市1845条乡镇级以上河道的河道信息、河长信息、水质监测数据、一河一策等全部公开,方便公众查找所关心的河道信息。今年截至目前,查找信息的用户已达150万人次。
通过河长制App创新实现河长制管理流程的扁平化,公众投诉建议可以直接一键查找和联系河长,有效地推动了全民参与治水。App使得河长履职监督实现全公开,目前河长履职电子签到率、巡河记录上传率均达95%以上,问题处理时效率达98%以上,公众对问题处理满意率达98%以上。通讯员 钟兆盈 本报记者 王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