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调节、直融租赁、金融债、资产证券化多措并举
绿色金融撬动浙江经济新增长
绿色经济一跃成为浙江发展新引擎,浙江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金融支持。近日,记者从浙江银监局了解到,截至去年末,浙江绿色信贷占全省各项贷款9%,贷款余额7443亿元,较年初增加683亿元,增长1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3.1个百分点。
“五水共治”有“绿色银团”助力,16个“五水共治”银团,持续提供了77.6亿元资金支持。
“特色小镇”有“绿色基金”输血。浙商银行、国开行、农发行与财政部门共同设立的100亿元特色小镇专项建设基金,用来撬动超过300亿元小镇建设投资。
“美丽乡村”有“综合授信”支持。在打造湖州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样板过程中,湖州银行业6.3亿元信贷帮助40多个传统村落与景区进行保护性再开发。
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是绿色金融给浙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去年累计为浙江节约了1162万吨标准煤和9662万吨水,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共计4466万吨。
信贷配给支持环保产业
目前,在浙江银监局的大力支持下,湖州等地首推绿色金融试点改革。湖州农业银行和安吉农商银行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绿色专营支行和绿色金融事业部。
安吉农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8.3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28.2%。2016年,安吉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先期在厂房建设及固定资产上投入过多,造成生产资金紧张,而又缺少合适的抵押物及担保人,陷入融资困境。安吉农商银行调查了解情况后,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于同年8月19日向该公司发放了首笔金额为140万元的排污权抵押贷款,践行了绿色信贷的理念。
绿色金融对于浙江经济的转型意义,不仅在于直接服务实体经济上,它还是调节经济领域的“指挥棒”,鼓励资本流入环保产业。
一方面,金融机构设置较低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较高的费用奖励等差异化政策;另一方面,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与监管评级、机构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绿色金融债发行等监管举措挂钩。
据湖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银行业建立了A、B、C、D四级9档的“绿色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综合评价金融机构在“绿色化改造进度、绿色信贷执行与风险、绿色运营情况、绿色友好程度”四大方面的进展,实施差异化监管。
“我行与安吉县环保局战略合作,将环保部门发布的‘绿牌、黄牌、黑牌’类企业分类采取授信考察和放贷政策。”安吉农商银行负责人表示,“绿牌”企业安吉科灵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在续贷300万元时,银行给予了降息的信贷优惠政策。同时,对贷款余额160万元的某“黄牌”企业,加强贷中、贷后审查,督促企业排污整改,及时有效化解信贷风险。
直融租赁助力循环模式
除了信贷投向绿色经济,浙江的银行业立足“循环经济”和“机器换人”,还为企业量身定制出“绿色直融”和“绿色租赁”模式,并建立专项融资保障机制。
银行扮演起融资中介的角色,协助循环经济企业采取发行债券、票据和定向增发等方式,拓宽了直接融资的渠道。
在嘉兴,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第一期金额3亿元、期限5年的绿色企业债券,成为全国首家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的公司。
在绍兴,部分纺织企业通过绿色金融服务加快技改进程,生产一吨布用水量从10吨下降到4吨左右。
在衢州,循环经济企业获直接融资92亿元,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募集资金52亿元,发行公司债和企业债30亿元。
浙江“机器换人”为主的企业近年来也获得利好。银行业加大融资租赁服务力度,创新了厂商租赁、售后回租等新型租赁模式,支持技术改造和工业转型升级。
盾安集团从初始投入资本只有900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中国500强企业和中国低碳发展领军企业,背后就有华融金融租赁公司1995年以来一如既往的金融支持,目前提供的融资租赁款已达13.7亿元。
截至去年末,浙江省金融租赁公司相关贷款余额970亿元,同比增长22.9%。
此外,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兴业银行杭州分行等机构更在信贷规模偏紧的情况下,建立起绿色金融专项支持机制,切出专项额度和风险资产,保障绿色金融项目融资需求。
截至今年5月,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绿色信贷余额330.98亿元,重点投向“五水共治”、轨道交通、新能源、美丽乡村等环保低碳建设领域。兴业银行杭州分行今年以来新增投放绿色金融项目近百亿元。
市场融资工具优化资源
今年上半年,兴业银行杭州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联合为盾安集团注册承销了注册金额10亿元,发行期限3年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16盾安GN002”,资金用于补充绿色新能源风电及光伏项目建设资金及置换下属新能源公司银行贷款,创造了浙江省首单银行间债券市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是指境内外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融资工具,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项目的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既可直接用于绿色项目,也可通过偿还绿色贷款的方式间接用于绿色项目。
近年来,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融资工具,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融资企业绿色资金成本。
银行间债券市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标志着全国首次在簿记建档环节引入“绿色投资人”。不仅满足了发行人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的资金需求和偿还绿色贷款,更有利于引领全国绿色债券市场。
去年,华融金融租赁打出资产证券化、金融债和租赁的绿色金融组合拳。该公司发行了44亿元的一期资产支持证券,盘活存量资产,为绿色金融腾挪资源,同时发行20亿元绿色债券和完成50亿元项目储备的集成绿色租赁项目库。
当前,浙江还于全国率先建立了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将1万余家企业的环境行为信用评级、环境违法违规等各类信息纳入银行业信贷流程管理,确保了仅1%的绿色贷款不良率,为浙江经济实现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赵琦 通讯员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