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要闻】

杭州

晒一晒上半年科技创新成绩单

十一市科技部门负责人发言摘登

杭州市科委主任 阳作军
温州市科技局局长 邵潘锋
嘉兴市科技局局长 陈新友
金华市科技局局长 方洪海
舟山市科技局局长 郭力泉
丽水市科技局局长 刘崇民
宁波市科技局局长 励永惠
湖州市科技局局长 王志芳
绍兴市科技局局长 朱润晔
衢州市科技局局长 徐须实
台州市科技局副局长 陈军华

  城西科创大走廊成创新主引擎

  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了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1997名,各类创新创业项目5000多个;阿里巴巴集团部署了首批26家阿里创新中心,累计孵化移动互联网初创企业超过400家。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加快推进,对施一公等四位科学家领衔的创新团队项目开展评审,分别给予1亿元的资助。

  之江实验室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完成选址工作,落户未来科技城。

  加强与浙大全球创业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的合作,由其共建的米勒创业创新研究院即将入驻紫金众创小镇。

  支持阿里巴巴集团结合省市关于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布局,依托杭州云谷基地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国家数据智能技术创新中心”。

  通过汇聚产业集聚区、科技城、开发区、高校院所等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串珠成链。

  与此同时,杭州市探索创新“新政37条”的先行先试,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37条创新政策,将在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高新技术企业设立IPO绿色通道等方面先行先试。

  推进科技金融深度大融合

  温州

  一是加快科技创投基金项目落地。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已成立8只创投子基金,基金总规模11.1亿元,其中市科技创投基金出资3.33亿元,累计筛选了272个项目(本地项目199个),其中奔腾激光、世博新材、中环检测等16个项目进入尽职调查阶段,VOC智能锁等3个项目进入投资决策阶段。

  二是筹建科技银行。结合科技金融融合工作,全力支持科技银行整合科技信贷政策、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优化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推动投贷联动、促进投贷共同发展,加大发展初期支持、集聚科技金融资源。目前,“杭州银行温州分行科技支行”设立方案已经获得浙江省银监局批准,正在报市银监局核准中。

  三是开展科技贷款工作。修订科技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降低科技贷款保证保险保费费率,合作银行根据自身开展的科技贷款业务情况申请风险池资金。上半年,为19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贷款4400万元,其中,为7家企业发放科技企业保证保险贷款1240万元,为12家企业发放科技企业担保贷款3160万元。

  嘉兴

  创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同时专门从相关部门抽调4位同志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了全创改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全面推进全创改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是加强推进落实。1月13日,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出台科技新政、人才新政及全创改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梳理细化了7个方面28大项43小项的重点任务,并由各县(市、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港区承担16项重点改革项目,做到全面创新改革点上突破、面上推进。

  三是加强协调督考。针对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创改办公室及时加以反馈指导,保证全创改工作按照正确方向和既定的目标进行,要求每个责任主体就每项重大改革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有关市级部门提出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分别召开实施方案评审会,对各地上报的实施方案逐一评议、逐一提出修改意见、逐一批复实施,做到实事求是、务求实效。

  金华

  招院引所行动助推浙中崛起

  上半年,金华市科技部门积极参与、主动协助有关主体开展招院引所、招才引智、招商引资行动。

  市政府与北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为做大做强金华北大科技园奠定了良好基础;金义都市新区成功签约中科信息金义联合研究中心、北航(金华)北斗应用研究院,已经挂牌运行,进展顺利;金东区成功创建上海交通大学机电技术基地、南京农业大学金华生物质产业科技研究院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花卉苗木产业研究院;婺城区与浙师大合作全面深化,师大婺城科技园启动建设,与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展洽谈共建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分中心正式签约;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洽谈共建高水平研究机构进展顺利,中加科技园建设进展良好,与昆明大学合作建设研究机构顺利签约;多湖中央商务区积极谋划科创产业园,对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洽谈建设量子科技馆和量子实验科教基地;永康市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合作共建康复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浙工大义乌研究院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信息记录所共建浙江省光电信息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启了国际科技合作新篇章。

  舟山

  科技招商引市外资金1亿元

  舟山市科技局分赴北上广等地开展以科技人才、科技平台、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招引主题的招商活动,1~6月,已引进市外资金1亿元。

  抓科技人才招商,举办了2017中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德国柏林、武汉和哈尔滨3场城市赛,在“智慧海洋”和“蓝海智造”领域共筛选出19个高水平项目晋级行业赛决赛,另外8场城市赛将在上海、南京等城市举办;启动了今年第一批“5313”领军人才项目评审,16个项目成功入选,其中7个项目已落户。

  抓科技平台招商,重点推进无极道控股集团与海洋产业聚集区的合作,拟在海洋产业聚集区建设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园中园。

  抓科技企业招商,重点引进了舟山中昌海投物流合伙企业在舟山综保区落户;积极推进与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的舟山智慧海洋科技创业园区建设项目(智慧海洋小镇)。

  抓科技成果转化招商,重点推进中科立德与乌克兰在自充电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的科技成果在舟山转化应用,并促成了合作协议的签订;促成了同济大学在舟山普陀建设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东海海底观测子网的落户。

  丽水

  绿色科技做大“丽水山耕”品牌

  宁波

  打造知识产权为支点的创新格局

  宁波入围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8个重点城市之一。开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源的开放创新发展格局。

  实施发明专利增量提质工程,累计培育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4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6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3家,为1400余家企业定制1700个中外企业专利特色库,321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证,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以知识产权综合运用与保护第三方平台为抓手,建立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目前,宁波市第三方平台已调解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288件,调解成功率68.3%,基本可在一个月内结案,北京高院等多家单位到宁波调研第三方平台工作。

  争创中国(宁波·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努力形成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建成关键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导向目录,完善集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人民调解于一体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全国率先打造多元化、高效率、专业化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科技名片闪耀太湖两岸

  湖州

  一是做好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3月10日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会,强化2017年重点工作部署与责任落实。完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结报告。6月16日,参加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验收评估答辩。

  二是开展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与湖州银行、建设银行2家银行签订了保证保险贷款总额3500万元的协议,已为积微电子、东亚医药2家企业融资300万元。

  三是大力支持湖州科技城建设。加快制定科技城建设整体规划,市政府与中科院促进发展局、中科院上海分院三方就《深化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进湖州科技城建设》达成合作意向。加大对科技城内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培育力度,目前科技城范围内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备案省级众创空间1家;重点培育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研发中心3家。

  四是做好湖州市政产学研合作大会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已累计征集中科院系统相关院所、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45项,其中征集路演成果16项,摸排技术难题136项。

  绍兴

  积极推进省级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将农高区创建纳入丽水市“全域统筹绿色发展综合改革”,由丽水市科技局牵头,积极推进申报国家和省级农高区的各项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创建意向书的代拟工作方案并递交科技部农村司,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第一组长、组长的市国家农高区创建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创建工作协调会、赴外考察、制定农高区分工方案等措施,扎实推进国家农高区的创建工作。

  开展生态农业和社发科技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征集,加大民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扩大科技惠及面。强化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支撑,围绕农业生态化、品牌化,共同解决推进“丽水山耕”区域公共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促进丽水生态精品农业提升发展。组织开展2017年度农业新品种选育专项申报工作和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农业科技项目验收。

  率先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

  树立“大科技”理念,为解决科技创新存在的多头管理等机制问题,进一步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在省内市级层面率先组建绍兴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市发改、经信等2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科创办(在市科技局);研究制定科创委议事协调规则,健全工作清单,推动各区、县(市)全面建立科创委机制。

  积极推进“一个产业引进建设一个研究院”计划,在做大做强已引进的16家产业研究院的同时,推进与浙江工业大学的全面合作,积极谋划浙工大绍兴研究院、江南大学绍兴研究院。同时,诸暨中乌产业园生命科学研究院、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嵊州航空航天科技综合体等一批合作平台相继启动建设。

  深化省级“创新国家高企培育机制试点”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300余家。简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申报程序,积极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完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第一批246家,同时启动第二批申报工作。

  衢州 

  科研飞地提供跨越新动能

  深入对接杭州、上海、北京、深圳等科技创新前沿城市,积极推进衢州海创园二期建设,并在上海张江高科、深圳前海、北京中关村三地置产建园,打造“科研飞地”,集聚高端人才和团队,对接最新技术和项目,实现研发在当地、贡献给衢州,为衢州发展提供新动能。

  推动杭州科研院所在衢州市设立分院、分所,并给予政策扶持,推进衢州西区科创城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互动,共享杭州公共服务平台,定期举办杭衢产学研对接会。

  深化衢甬科技山海协作,深化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宁波材料所、沈阳计算所、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关系,拓展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的对接交流。

  整合市本级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类专项资金,同时吸纳集聚区和各县(市、区)配套,建立创新大专项资金。分步实施,加大统筹,做大盘子,有效实现工业和科技专项资金的整合、资金和基金的并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联动、市本级和各县(市、区)的统筹,加大对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

  台州 

  科技新长征描绘创新蓝图

  今年以来,台州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在实施科技创新“115”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开启科技新长征。

  6月8~9日,台州市委书记率团赴深圳学习考察,吸收先进地区经验,提出台州的科技创新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要走好台州科技新长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市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多次走访调研科创平台、科技企业,分析短板,破解难题,研究方案。市科技局专门组织人员到深圳、常州等地学习取经,并起草了《台州市科技新长征行动方案》(讨论稿)。

  7月20日,台州市委举行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台州市委关于科技新长征的决定》,全面开启了台州科技新长征之路,提出开展八大重点任务,到2021年,实现“1235”战略目标和“五百五十五翻番”工作目标。其中,“1235”战略目标是1年(2017年)建成国家高新区,2年(2018年)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3年(2019年)跻身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5年(2021年)把台州打造成长三角科技创新高地、全国地级市科技创新排头兵。

  本报摄影 詹忠华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7 晒一晒上半年科技创新成绩单 2017-07-28 2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