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农业】

低密度种植,单个5公斤以上比比皆是

个头大,好加工,效益大幅提升,龙泉探索红薯高产种植技术

  在龙泉市上垟镇上源村,种植着一片红薯,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不过仔细看过去与普通田块有所不同,每一个田块旁边都有标签,而且种植方式有所差别。原来这是上垟镇农技站蔡建中指导开展的红薯品种引进和适应性实验。

  红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适应性非常强,而且产量高,耐贫瘠,在山区劳动力日渐缺乏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前景。

  2016年,上垟镇源底村云云家庭农场采用极低密度种植红薯,收获了超大的红薯,据农场负责人张志淼介绍,单个红薯最大的接近15公斤,5公斤以上的比比皆是。推算起来,这种红薯种植方式产量并不比常规种植低多少,但是人工等投入降低很多,农资投入也降低不少,环境风险减小。而且产出的红薯个头大,加工性能好,效益大幅度的提升。

  蔡建中敏锐地发现这样种植的好处,他立即想能否找一个合适的种植方法,在农村劳动力日渐缺乏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且他希望找出不同海拔高度的地方对应的种植方式。

  蔡建中的想法得到了浙江省农科院派驻龙泉市的科技特派员李冬博士的支持,他帮忙从省农科院引进五个品种,并设置不同海拔、不同密度、不同插秧方式等种植方式。

  “如果能够找到最佳的种植方式,最为省力,这样山里的留守老人又多了条收入渠道,这很简单,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蔡建中说完,开玩笑说,“我快退休了,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我退休了,也可以种植红薯去。”

  “22号和75号这两个品种长势不错,就是藤比较脆,比较容易断。”上源村地头,农户毛维辉向蔡建中介绍。蔡建中听着,基本上把这俩代号的品种排除了,因为容易断,意味着翻秧要小心,无形中增加了人工量。

  据蔡建中介绍,这样的试验点,在龙泉市上垟镇、宝溪乡、竹垟乡等地还有五六个。

  李冬


科技金融时报 【农业】 00005 低密度种植,单个5公斤以上比比皆是 2017-07-25 2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