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工程院院士在杭讲解机器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不要害怕机器人超越人类

  本报讯 机器人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机器人有情感吗?机器人会替代人类吗?杭州科学大讲堂日前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华勇讲述“机器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杨华勇介绍,机器人的昨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如偃师造人、鲁班的木鸟、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等,国外则从古罗马、古希腊就有了机器人的影子。机器人的今天, 20世纪60~80年代是起步期, 80年代以来是发展期,现在走向成熟期。第一代机器人对周围环境没有感知,所以只是简单的机械个体;第二代机器人慢慢对环境有感知了,有不同的感觉能力,有力觉、触觉和听觉的Shakey是全球首款有移动能力的机器人;第三代机器人是1985年日本发明的瓦伯特2号,智力相当于5岁儿童,也就是说它有了感觉的能力、运动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

  那么,机器人的明天会怎样?它会为增强人类服务还是替代人类?杨华勇认为机器人会进入家庭、进入医院和厨房,有类人、仿生性趋向,人类化会成为主流。

  对于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杨华勇介绍,早在20世纪40年代, 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一条和第一条矛盾;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与前面两条相矛盾。迄今为止,机器人的原则不管对设计人员、制造厂家和用户而言都是指导,所以大家要放心,不要害怕机器人,也不要害怕机器人超越人类。

  杨华勇说,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机器人?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人类最新科技,包括了机械电子、控制、信息、自动化、计算机、材料、仿生、生物学,乃至心理学和社会伦理学等。世界强国,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是机器人强国,目前中国是世界工厂,是世界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所以,我们发展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必由之路。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进入老年社会,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机器人研制开发在全球处于第二方阵,第一方阵是美国、韩国、日本和德国。十年之内,从研究的角度,我们希望能够与德国、日本在同一个水平上。估计二十年左右,能与美国达到同等水平。本报记者 张巧琴 通讯员 洪萍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不要害怕机器人超越人类 2017-07-25 2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