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竹建筑一分子原竹身价翻了20倍
在安吉浒溪“外滩”区块,除了一个大量运用竹元素的多功能驿站外,如今又增加了一个竹建筑:景观挑台。“让人离水更近,离风更近。”安吉竹境竹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卫说。
离“外滩”不远的竹博园,还有“竹境竹业”承建的竹建筑清风长廊、水竹居。竹子会发霉、会腐烂,户外使用寿命很短,这么大规模的运用,很有点“烧钱”的味道。
“怎么会?”蔡卫连连摇头,用广东人特有的说话方式慢条斯理地说道,“这些难题都已经解决,我们做的原竹建筑,户外空间使用年限达到10年,半户外的达到20年,室内空间则达到30年。”
一个广东人,缘何与浙江的竹结下缘份?原来在2010年,在杭州工作的蔡卫被安吉一家竹业企业董事长邀请,负责竹家居项目。“之前和竹子没有接触过,做了两年,产生感情了。”2013年,当初说好“只干两年”的蔡卫如约离开了这家企业,在杭州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做与竹有关的事业。去年6月份,他来到安吉创办了“竹境竹业”。
也就是在那个阶段,蔡卫几乎天天在思索:竹地板也好,竹装饰品也好,自己做的只是竹工业品,无法吸引建筑大师们的目光,产生的价值其实并不大。如何做出工匠作品,广泛应用于竹建筑,既能保持竹的传统风姿,又能与大师们碰撞出火花,经济效益也能翻番?在与各个高等学校专家的频繁互动中,“竹境竹业”攻克了竹子容易发霉、腐烂的难题,更以昆明古滇艺海大码头、昆山昆曲学社、沈阳熊猫馆等实实在在的竹建筑产品证明了一切。
当下,“竹境竹业”业务繁忙,一年大约要消耗200万根竹子,每根竹子经过处理成为竹建筑的一分子时,价格已经翻了20倍。他告诉笔者,竹子易开裂这一世界性难题也即将被公司顾问——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孙芳利攻克。“应用到竹建筑后,它的使用寿命会更长,彻底颠覆人们‘竹做的东西不长久’的观念。”蔡卫说。
成功接二连三,蔡卫的想法却一直不复杂:不断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把原竹的价值做得更大。“我考虑时机成熟了就公开一些技术‘秘密’,与同行一起把安吉的原竹行业做大做强。”他告诉笔者,未来3年,“竹境竹业”的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赵新荣 陈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