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月进入蚊媒传染病发病高峰
登革热 寨卡 乙脑 这些病都是蚊子惹的祸
![]() |
![]() |
寨卡 乙脑
这些病都是蚊子惹的祸
进入三伏天,高温难熬,无处不在的蚊子更是恼人,尤其蚊虫叮咬还是某些疾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浙江省疾控中心提醒,7~10月进入蚊媒传染病发病高峰,小小蚊虫,万万不可轻视。
据省疾控中心统计,今年截至6月30日,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3例(6月报告11例),较去年同期(15例)上升53.33%,无死亡病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泰国5例,斯里兰卡和越南各3例,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和科特迪瓦各2例,印度、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安哥拉及柬埔寨各1例。截至6月30日,浙江省未报告寨卡病毒病例。
从往年数据分析,每年的7~10月为蚊媒传染病发病高峰。2016年7~10月报告登革热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0.32%。
蚊虫密度不断升高
2017年4~6月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监测数据显示,浙江省蚊虫密度不断升高,4月全省蚊虫平均密度为1.65只/(灯·夜)(注:该蚊虫平均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捕获雌蚊数÷布放灯数÷诱蚊夜数所得值),5月上升至5.01,6月由于全省进入梅雨期,降雨量增大,蚊虫密度增高至近期高点13.77。监测到的蚊虫种类主要有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其构成比分别为58.42%、27.51%、3.40%、2.44%、6.83%。浙江省既往监测数据显示,蚊虫的密度高峰在6~7月和9~10月,今年6月监测生境中,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和农村居民区的蚊虫密度低于平均密度,而牲畜棚(养殖场)的蚊虫密度远高于平均密度。
孕妇和计划怀孕的女士尤要注意
浙江省为人员交流及贸易往来频繁省份,因此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蚊媒传染病输入风险较高。随着气温升高,各地蚊媒将会有明显上升。
省疾控中心建议外出工作或旅行的民众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前往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时,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穿浅色长袖衣服和长裤;在外露皮肤及衣服上喷、涂抹蚊虫驱避剂(如避蚊胺、驱蚊酯等),驱避剂应涂抹在防晒霜外层;选择配备有空调或纱门、纱窗的旅馆或住所;睡觉时宜挂蚊帐或使用防蚊剂;及时清空小型积水容器(如水桶、花瓶、花盆、轮胎等)中的积水,观赏性水生植物勤换水并注意容器内壁的清洗;避免前往蚊子密度较高的场所,必须前往时可现场喷洒灭蚊剂;孕妇和计划怀孕的女士尽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国家和地区;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归国、来华人员,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近期外出旅行史;从寨卡病毒疫区回国后28天内不要主动献血;寨卡病毒感染者发病后3个月内应与其性伴侣采取安全性行为;计划怀孕者或其性伴侣从寨卡病毒疫区回国后,建议至少8周后再计划怀孕,并在此期间采取安全性行为,如性伴侣感染寨卡病毒,则应在6个月后再计划怀孕。
接种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蚊子通过叮咬被感染的动物后将病毒传播到人身上,致使健康人感染发病。三带喙库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少数发病,99%以上为轻型或隐性感染。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病例甚至出现死亡,5%~20%的重症患者将留有严重的后遗症。
浙江省曾为乙脑高发区,此后通过积极开展乙脑疫苗接种等防控措施,乙脑发病水平明显下降。近几年全省年报告乙脑发病率在1/100万以下,平均每年报告不到30例。浙江省乙脑疫情有明显的季节性,集中在6~8月发病,其中7月为发病高峰。乙脑病例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但近几年成人病例的比例有所增多。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脑最有效的措施。浙江省已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在儿童8月龄和2周岁时各免费接种一针乙脑减毒活疫苗。此外,建议民众积极清洁周围环境,做好防蚊灭蚊工作,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不露宿也是避免或减少乙脑感染有效措施。同时,农村地区民众应重点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喷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切断乙脑通过畜类(主要是猪)被蚊虫叮咬后传播给人的这一主要传播途径。
■链接
浙江常见蚊虫及其习性
浙江省常见的蚊虫主要集中在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浙江省常见室内蚊子种类如下:
1.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它们是室内最常见的蚊子,一般称为“家蚊”,活动大多在夜间,多躲在室内黑暗、温暖、潮湿处越冬。它们是斑氏丝虫病的媒介,雌蚊傍晚或夜间吸取人、畜的血,污水、池塘是它们的孳生场所。
2.三带喙库蚊。以野生为主,广泛孳生于沼泽、池塘、洼地积水等。三带喙库蚊兼食人和动物血,猪、牛是其主要吸血对象。三带喙库蚊是脑炎流行地区的主要媒介。
3.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主要白天吸血,叮人凶猛,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有“亚洲虎蚊”之称。孳生在天然积水和小型容器中,如缸、罐、罐头盒、花坛、竹筒、树洞、饭盒、废旧轮胎、盆景、堵塞的楼顶笕沟等处。
4.中华按蚊。中华按蚊的幼虫孳生在大型积水中,如水稻田、沼泽、芦苇塘、缓流沟渠,主要传播疟疾和马来丝虫病,大多在夜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