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科技惠企惠民抓创新
青田县科技局近年来重点围绕“科技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新定位”“科技工作在补短板上要有哪些新突破”“科技工作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新作为”“科技干部需要什么样的新担当”等核心问题开展学习讨论,瞄准工作短板、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全县科技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科技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新定位?那就是要充分认识“十三五”时期全县科技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潜在优势、重大机遇、严峻挑战和发展需求,用创新思路来撬动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工作应该围绕科技惠企惠民抓创新,加快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当好科技“店小二”,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
去年,青田县出台了含金量创历史最高的《关于促进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简明扼要,“干货”多,可操作性强,对青田县“十三五”的科技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设立了创新强县专项资金1000万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政府风险金1000万元、科技创业投资引导专项资金500万元、生态精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资金400万元、科技创新券200万元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100万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把广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形成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要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实施创新活动、转化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要大力培育众创空间,不断提升集聚创新要素的能力,努力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天堂”。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生态优化工程,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壮大优秀企业家、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
科技工作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新作为?科技部门要鼓励引导企业独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检测机构等科技创新载体,汇聚创新驱动发展动能。目前,全县拥有3家国家级检测中心、1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省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高新企业研发中心、2家众创空间。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通过建立科技专家库,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启动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等措施,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已成功引进省“千人计划”专家2名,入选市“绿谷精英计划”8名。
为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青田县科技局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组织召开全县中药材产业技术难题对接会;组织10多家企业到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开展科技服务对接,探讨“机器换人”及休闲椅产业转型之策;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科技合作洽谈,就校地战略合作达成初步意向;与浙江工商大学、省农科院签订了校(院)地战略合作协议,逐步建立常态化的技术创新双层双向对接合作机制。一系列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搭建起了合作平台和对话机制。
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机制,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生态精品农业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保障科技特派员取得合法收益。为应对强台风“莫兰蒂”“鲶鱼”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一时间发动全县32位科技特派员深入入驻乡镇指导灾后生产自救,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技抗灾培训和救灾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累计受益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30多家,受益农民500多户,加强了科技在恢复生产自救活动中的作用。
面对“十三五”的各项任务,科技干部需要什么样的新担当?特别是对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的标准,青田还存在不小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青田科技部门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青田、幸福侨乡”宏伟目标,进一步弘扬“三带三敢三不怕”精神,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科技干部队伍,以归零的心态、翻篇的姿态、奔跑的状态、看齐的意识、“严”“实”的要求,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县域自主创新能力,争当全市绿色发展“探路者中的排头兵、模范生中的优等生”,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