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捕虾不用防腐剂也能保存12个月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用新技术助力海洋经济
![]() |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业不但是舟山的重要产业,水产品更是舟山的支柱型产品,在海洋捕捞量下降、产量减少的情况下,靠海吃海却成了大问题。如何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帮助农民增效增收?如何可持续地发展海洋经济?
“我们要做得就是让更多新技术更快‘落地’!”记者近日随基金办工作人员来到位于舟山市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丁国芳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海捕虾船上速冻 零添加让“吃货”放心
水产品加工保鲜越早、温度越低,其品质就越好。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鲜虾的新鲜度、延长保鲜周期,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舟山市普陀区一家企业合作,开展了“零添加海捕速冻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示范”项目研发,在渔船上安装冷冻设备后直接在舱内对海捕虾进行深度冷冻、保鲜,保鲜时不放虾粉等任何添加剂。
“不加任何防腐剂,在-30℃的条件下对虾进行速冻,这项新技术可将虾的冷藏保鲜期延长至10~12个月,这期间甚至生吃都没有问题。”丁国芳告诉记者。
能否快速冷冻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口感与品质。如果上岸后再冷冻,水产品的新鲜度就会大打折扣。丁国芳将渔船的船舱直接改造成“冰箱”,最低温度可达-35℃,5个小时内就可实现全面冷冻,被冷冻的水产品外观完整,品质得到保障。
这项技术的研发,在保证海捕虾品质的同时,还能让渔民增收40%~50%。丁国芳说,以一艘200吨拖虾船为例,传统补虾产值平均160万元/年,改造后的深冻冷海补虾产值260万元/年,新增产值100万元/年,渔民增收不用增产,达到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目的。
据悉,该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当地的捕虾渔船上,目前已改造第三代海捕虾渔船32艘、第二代18艘。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盛装上路
海洋不仅是巨大的物质宝库,还是潜力巨大的天然药源。丁国芳带领他的团队与当地大型制药企业合作,在海洋药物的开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以功能肽为主要原料的“大元素”“海能博”和“丰洲生物”系列品牌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
生理活性肽是沟通细胞间与器官间信息的重要化学信使,通过内分泌等作用方式,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和行为等生命过程。海洋是活性肽开发与研究的巨大宝库。然而目前鱼类加工过程中会产生40%以上的头、尾、皮、骨、内脏等下脚料用于生产鱼粉,不仅造成蛋白质资源的大量浪费,也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针对以上技术难题,丁国芳变废为宝,从“垃圾”中深度挖掘海洋财富。团队以大宗低值海水产品(贻贝、青蛤、菲律宾蛤仔等)及海水产品加工下脚料(鱼皮、乌贼墨、鱼鳔、鱼鳞等)为原料,研制出陆地蛋白源和化学合成所无法生产的系列天然、高效、新颖的生物活性肽,并建立了利用海洋生物蛋白制备一套海水产品及其加工下脚料原料—功能肽—功能制品的较为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技术规范。
目前,科研团队与浙江海力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纽曲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了“大元素”和“海能博”品牌医学用特殊营养善食16种,显示出了良好的药理和生理作用,经临床试验,其对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与康复作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林思达 闻正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