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产经】

大学科技园如何更好服务“双创”?

从“空间+服务”走向“天使+孵化”

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处长董维国在演讲。

  6月16日,“新时期大学科技园服务双创发展高峰论坛”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举行。本次论坛在教育部科技司、科技部高新司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浙江省大学科技园联盟和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联合主办。这是一次大学科技园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交流和思想碰撞。论坛探讨了大学科技园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创新模式,也展开了对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新模式的探究。

  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处长董维国针对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董维国表示,“对大学科技园来讲,它一定要依托大学,更要依托大学的智力和技术。”他认为,大学科技园如何“回归本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据了解,在学校内没有话语权,难以与学校直接对话是许多大学科技园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在学校看来,大学科技园是企业。但事实上,大学科技园并非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又需要企业化运作机制。

  大学科技园怎样才能更好服务双创发展?论坛上,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院长、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赵荣祥引用了浙江特色小镇的案例,详细讲述了大学科技园服务双创的新模式。在提供服务创新发展方面,去年,浙江大学和省科技厅共同发起成立了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在浙大紫金众创小镇,成为了集技术成果交易、中介服务、咨询服务、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好的园区就应该有多种生态,并让各种生态流动起来。”赵荣祥说。 

  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科技创业中心创始主任、硅谷创业实验室主任郑刚看来,对于一个孵化器来说,软件比硬件重要,制度比技术重要,商业模式需要创新,服务更需要前移。

  郑刚介绍,硅谷的孵化器会有定期常住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面对面深度辅导的导师;有着良好的校友机制,许多成功的创业者会经常回来分享或是成为驻场导师。

  同时,他还指出,孵化器的发展目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供空间;第二阶段,空间+服务;第三阶段,天使+孵化。他表示,在美国硅谷,第三阶段孵化器已经非常成熟并普及,但国内才刚刚起步,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本报记者 徐璐璐


科技金融时报 【产经】 00004 从“空间+服务”走向“天使+孵化” 2017-06-20 2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