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科委走进萧山益农镇蹲点调研科学治水工作
“水清了,环境好了,我种的菜更好吃了”
![]() |
图为杭州市科委副主任毛国锋、冯镭带领调研组一行,在萧山区益农镇开展集中蹲点调研剿灭劣V类水工作。 |
![]() |
![]() |
![]() |
5月25~27日,杭州市科委“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市科委在党组成员、副主任毛国锋和冯镭及有关处室、委属单位负责人的带领下,邀请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专家,对萧山区益农镇剿灭劣Ⅴ类水工作进行了深入走访察看。蹲点调研组听取了镇党委关于该镇剿灭劣Ⅴ类水阶段工作总结,实地察看了朝阳横河拆违、赵家湾清淤、三围中心横河综合治理、东江民围界河科技治水和东村小微水体的治理,走访了东江村、群英村、赵家湾村、长北村和新发村,随机走访农户,认真倾听农民的心声。并组织召开座谈会,有关专家与镇剿灭劣Ⅴ类水工作有关领导和人员进行了座谈,就居民集聚地雨污分离、截污纳管、生活农田污水排放、科技治水、上下游水系贯通等内容交换了意见建议。
治理环境民心所向
调研组一行来到群英村,只见朝阳横河边刚刚拆除了一大片违建房,一位老农正站在自家被拆的房屋废墟边上若有所思。毛国锋上前与这位老农聊了起来。老农名叫徐如根,今年75岁,他说:“真是肉痛啊!好好的房子被拆掉了!村里和镇里干部来做思想工作,被拆的房子离河太近了,属于违建范围,好在120多平方米补偿了12万元多,并且离河较远、靠近马路边的房子都保留了下来,住住也够了。想想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河里游泳,河里鱼虾肥美,其实我们住在河边也是希望河水更清、环境更好、住得更舒服,大家做点牺牲也值得。”
调研组又来到久联村,这里一大段河床被抽干水,两台挖掘机正在紧张工作着,清淤工程规模好大!一位正在河床边挥着大榔头敲石头的农民歇下来,告诉记者,他叫赵幼兴,今年63岁,是本村人,响应号召参加治水工程,每天还有200多元收入。他觉得现在老百姓收入越来越高,环境也应该越来越好,才能真正过上幸福小康的生活。
在几十米远的桥上,一位自称“每顿半斤肉一斤酒”,来自三围村九组的72岁老农陈纪芳正在卖菜,他向路人介绍说自己种的蔬菜价廉物美,南瓜每公斤7元,青椒每公斤8元。说起剿灭劣V类水,他显得很兴奋,“水清了,环境好了,我种的菜更好吃,生意一定更好啊!”
强力推进初见成效
益农镇党委书记毛夏云向调研组介绍,益农镇地处萧山最东面,境内河网密布,有大大小小河道39条,河道里程达到120多公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近年来,益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大力推进最清洁城乡工作开展,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为契机,实现了全镇环境面貌大改善。
自剿灭劣V类水工作开展以来,益农镇围绕“三清一配”工作任务,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由“河长”“塘长”牵头负责,各“河长”联系单位、职能部门配合,制定“一河一策”“一点一策”,突出“三清一配”工作。截至5月23日,全镇完成清违建171处44626平方米(区级下达任务53000平方米),清淤泥253000立方米(区级任务250000立方米),清排放口1540个(已上传“三清一配”系统,区级任务数1530个),推动了“三清一配”工作向纵深推进。
益农镇克服困难实施剿劣项目工程。安排31个剿灭劣V类水项目工程,投资额达5000余万元,主要涉及截污纳管、清淤整治、生态提升、科技治水、配水泵站等。目前已有19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塘南内河截污纳管工程、中心排水沟南段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全面完工,另有12个项目也将随着清淤整治等工作的结束相继推进,力争在7月底完成所有工程项目。
专家建议全域治水
应杭州市科委委托,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王云龙、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级高工周根娣、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研究员朱军政三位专家,对益农镇头埭湾河道水环境治理进行了现场踏勘,他们认为目前各项治水工作正有序开展中,并且部分点位工作进展良好,但也有不少方面需要引起重视,并进一步改进:
一是源头截污需要全面排查。对现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内的农户污水纳管情况,尤其是沿河可能产生污染的农户或楼房开展全面排查调研,摸清现状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源头截污。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需加强控制。益农镇是农业大镇,调研中发现农田化肥农药多采用撒施,水产养殖通常取河道水,河道水系发达,需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三是水系贯通、交界断面水质尚需加强监测。建议开展乡镇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明确上游来水水质情况,制定水质提升方案,打通下游排水通道,提高河道内水体流速。
四是小微水体治理和农村加工业污染需加强整治。建议按照现有整治利用的生物生态技术,发挥益农镇生产水生植物的优势,开展镇域内小微水体的整治;建议开展涉水小加工企业整治工作,减少其排水对水体的污染。
本报记者 金乐平
通讯员 林霄 许蒙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