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边,可能会时常响起机器人的脚步声
将来,有害身体的岗位由机器人承担
本报讯 影视作品中那些能与人类真正实现感情交流,而不是机械式对话的机器人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机器人会抢了我们的饭碗么?5月16日,由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指导,浙江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宁波余姚开幕。本届峰会以“智能+时代,智胜未来”为主题,旨在加快浙江省智能经济的发展速度。本届峰会共签约相关项目26个,签约金额368.74亿元。
“我曾经遇见一个人,擦出了火花,有一种幸福叫被人爱。”在游尔(北京)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这样颇具诗情画意的告白吸引了许多人的驻足,不过这可是一位参观者对该公司的机器人“Yoby”说了“我爱你”之后,机器人的回答。该公司创始人孔祥战介绍,通过搭载在“Yoby”上的人工智能云,让“Yoby”能够理解自然语、人脸识别、肢体语言表达,特别是情绪引擎,能让“Yoby”的“表情”丰富起来,不仅仅只是与人类进行机械式的问答。“Yoby”的理解能力与传统机器人相比已经实现很大的超越,它已经能胜任讲解员、销售引导员、科技馆前台等诸多岗位。“未来,这样的机器人一定会走进家庭,成为普通家庭的一员,照顾老人和孩子。”
此外,能用声波来驱赶蚊子的机器人、具有远传技术的智慧园区安防机器人等几百种机器人亮相峰会现场,让参观者感受到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
“我们会被机器人淘汰么?”本届峰会专门邀请了全球各地大咖,举行了专题论坛讨论。《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对此表示,在未来,我们要与机器人携手,而不是与机器人对抗。他认为,一些对效率要求比较高的任务,会由机器人完成,但是,一些更复杂的、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岗位,尤其是一些科学、创新类的岗位,仍然需要由人来做。同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会生成更多的就业机会。
“‘机器换人’并非是机器抢人的饭碗,而是把安全的岗位交给工人,让机器人承担可能有伤害的工作。”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表示,“机器换人”使操作工人的简单劳动大幅减少,而节约人力并不意味着人失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认为:“‘机器换人’的目的,提高劳动效率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以此倒逼低小散的产业向高精尖转型。”
据了解,今年浙江预计将增加1.5万台机器人的应用。目标到2020年,浙江省装备数控化率力争达到50%,机器联网率达到30%,“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7%以上。
本报记者 孟佳韵 通讯员 杨明 余文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