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在杭发布
大数据捕捉阅读偏好与内容需求
本报讯 4月14日,第三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召开,会上首度发布“中国青年阅读指数”。
据悉,该指数的发布开创了大数据技术追踪阅读行为的先河,是“互联网+”在内容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深层次应用。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皮钧在会上介绍,“中国青年阅读指数”通过抓取中国青年群体在各类阅读渠道的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青年人的阅读偏好,再将不同时期的阅读偏好进行差分,从而发现阅读偏好的变化趋势。为了分析青年阅读行为,确定权重,项目组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回收来自全国各个城市共计40288份问卷,通过设置干扰选项排除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3770份。在有效问卷的基础上,该项目用大数据技术爬取和分析的数据总量超过100万条,未来还会爬取更多数据。
首期发布的《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报告》分为技术报告、解读报告以及以指数为依据所作的关于青春文学和女性阅读的专题研究。
在技术报告中,首席指数专家陈沁博士、首席阅读专家庄庸博士全面解读了“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的定义范围和计算逻辑,并公布了2017年3月指数数据。
该指数首先把青年范围限定为14~35周岁;其次,创造“阅读域”的概念,“阅读域”是指有相关阅读元素的标签集合体,含体裁、题材、地域、时间、性别等多个维度;第三,引入“社会必要消费时间”概念,即“现有的社会正常交往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形式下接受某种价值观念所需要的消费时间”;第四,精准界定阅读时长,即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提高知识技能而消耗的阅读时间的长短;第五,在媒介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阅读行为”,如今青年人的“阅读”不仅包括对传统书刊的阅读,还包括在数字终端上对文字、图片等内容的阅读。
本次活动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字阅读工作委员会、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本报记者 孙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