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同时实现无线充电与信息交互

手机无需充电或将成为可能

  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人们往往担心两件事情,一是信号能否一直流畅,二是电量能否持久。

  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副教授史清江博士和他的网络传输与智能研究团队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开展的“多小区MIMO系统中鲁棒分布式协作传输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不久前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结题验收。该成果既能让移动通信保持良好的通信质量,还能降低通信系统能耗。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又拓展了“信息与能量同时传输的多用户系统能效理论及优化方法”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项目致力于使手机无需充电成为可能。

  近日,记者采访了史清江。据介绍,无线电波能量是一种潜在的绿色环境能源。实际上,电磁波能量传输和收集历来是人类的梦想,从早期的电磁理论先驱尼古拉·特斯拉在长岛建设无线能量传输塔计划,到后来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卫星太阳能电站和微波输电计划,以及最近产业巨头Intel 公司研究的无线输电技术。虽然人们已经成功地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息,但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能量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这其中能量收集效率低是一个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器件小型化的同时功耗也越来越低,因此完全可以收集电磁波能量实现电能自供给。由此催生了最近国际通信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携能通信。

  通过“多小区MIMO系统中鲁棒分布式协作传输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有力推动了浙江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支能胜任无线通信系统算法设计与理论分析的科研队伍。围绕这个项目,研究人员发表了国际顶级期刊论文6 篇,EI 期刊论文2 篇,EI 会议论文2 篇,申请发明专利2 件。项目期间,史清江赴意大利参加国际著名的信号处理大会ICASSP,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并与部分参会学者进行交流,反响热烈。

  史清江认为,携能通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让手机、家用电器等设备同时实现无线充电与信息交互,有望使各种家用电器和便携设备摆脱传统电线的束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智能”家居。

  史清江在省基金的支持下,连续获得两项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因出色的科研水平被选为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Signal Processing的编委(浙江省高校唯一)。目前,他发表在IEEE权威期刊上的文章有24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论文15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被SCI他引351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52次。申请发明专利27件,其中授权3件。2009年获得国际个人移动通信领域著名会议IEEE PIMRC最佳论文奖,2013年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奖,2014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一篇论文获提名2016 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

  本报记者 金乐平 通讯员 陈登 朱恩泽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手机无需充电或将成为可能 2017-04-11 2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