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波三折的国内外市场,熬过最艰难的创业阶段,“满血复活”的宁波贝达新能源董事长曾宏更加雄心勃勃——
让光伏像家电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日前,宁波贝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澳大利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核,预计上半年有望IPO过会,下半年挂牌交易。董事长曾宏表示,他们将成为宁波市首家在澳大利亚上市的企业。
投资光伏一波三折
这几年,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像我国的光伏产业那样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
2008年,国内光伏产业初露曙光。曾宏的一位朋友专门替德国和意大利的客户在国内采购光伏产品。偶然的一次机会 ,他无意中提到,在采购过程中,常常遇到向生产企业支付预付款后,产品却迟迟发不出的问题。曾宏一听,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且与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接近,就向朋友毛遂自荐,让他们来生产。
2009年,曾宏采购生产设备,并注册“贝达”商标,2010年投产,仅半年时间就获利2000多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国内不少企业将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肆扩张,导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价格一落千丈,以至于全行业在2010年出现了亏损,国内大大小小上千家光伏企业,大部分都在这次行业洗牌中倒了下去。从2011年起的五年时间里,“贝达”光伏这块业务累计亏损达1亿元。
所幸的是,曾宏有其他产业作支撑,才平安度过了亏损期。经历光伏产业的沉浮,曾宏感慨,创业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执着。“既然已经起航了,有风险也要勇敢担当。”
“横冲直撞”美利坚
看到国内市场不景气,曾宏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市场,凭着过人的胆识和魅力,斥资6000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大打品牌广告。
2011年,曾宏只身一人带着翻译来到美国,准备开拓美国市场,他想开拓美国家庭屋顶光伏发电市场,目标是让美国家庭屋顶装上他们生产的光伏新产品,由合作的银行给居民发放贷款,电卖出后电费归还银行。
为了扩大影响力,他选择了美国几家主流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打起了广告,中国制造的光伏品牌“enovasolar”开始在美国家喻户晓,一年时间,他们投入6000万元。中国企业如此大手笔地投广告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对外公布了20部400免费电话,40多人24小时接听。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几十万居民纷纷来电登记,要求安装我们的产品。”
但是,美国和欧盟此时发起对中国产光伏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产品输出不仅要配额,而且还要征收很高的关税。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原本已登记有意向的八成以上美国居民上了信贷“黑名单”,导致银行发放不了贷款。“贝达”的巨额广告费打了水漂,但曾宏一点也不后悔,至少自己的品牌“enovasolar”在美国知名度大增。
再战光伏市场
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在赢得欧盟的“双反”谈判后,并依托我国政府在2012年和2013年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光伏市场开始出现好转的迹象。2015年以来,国内外光伏市场都洋溢着乐观的情绪,走过此前的低谷,全球光伏市场迎来了全面的复苏。
“我们已经熬过了最难的创业时候,得到了很多研发和市场经验,在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在未来与全球同行的竞争中,有了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曾宏说。
作为分布式光伏的一份子,“贝达”的“光伏+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不仅能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还能为农户(企业)生产生活提供清洁绿色能源。
“贝达”正在建设的个人及企业电站,采用的是“光伏+”模式,它有效地填补了能源利用的缺口。曾宏介绍,未来两年内,公司将在象山县完成2万户家庭光伏安装,装机达100兆瓦;还将在宁波市其他县市建设至少500家企业屋顶以及1万户家庭电站,装机500兆瓦并网电站。
预计未来三年,公司营收分别能达到4亿元、10亿元和20亿元,仅光伏发电一项,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7万吨以上。
“这两年为光伏产业操心长了不少白发,我硬是坚持下来了。”曾宏说。去年,他再次投入1000万元,对光伏生产线进行全自动设备改造。如今,“贝达”拥有11条全自动生产线,年产量可达300兆瓦,产值10亿元以上。产品还为“中节能”等央企配套。
曾宏分析,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光伏度电成本可下降至5角以内,低于火电发电成本。光伏会像家电一样走进千家万户,仅国内市场就可能达到万亿元规模,光伏产业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当然,他的宏伟蓝图还不止于此。
去年,“贝达”在泰国罗勇工业区开办太阳能光伏生产工厂。投产后,全部出口到欧盟、美国等地,这样可以有效规避他们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所造成的市场封锁。
“贝达”还计划与高校合作,拟投入2亿元,进军光纤行业。这也显示了曾宏的高瞻远瞩,“光伏产业总有一天会饱和,必须提前储备好项目。”
用曾宏的话说,自己天生有股闯劲,不太安分。“出生于农历四月,属于春耕牛,想停也停不下来。”张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