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产经】

阿里首次封杀 “知识产权流氓”

向恶意投诉黑色产业宣战

  2月7日,阿里巴巴首次针对利用虚假投诉骚扰勒索淘宝商家的恶意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发布封杀令。杭州网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卫”)因屡屡对商家进行虚假投诉,成为首个遭封杀对象。

  对“网卫”的注意源于2016年7月的一起投诉。“网卫”指认一家女装淘宝卖家盗用国内某品牌图片。由于“网卫”有品牌正式授权,依照国内外通行的“通知-删除”规则,“打假小二”们第一时间对相关商家和商品进行了处理。

  遭到处罚的商家事后却陆续拿出证据申诉,证明店铺图片是原创拍摄。经过反复调查核实,平台决定撤销处罚。但反复下架上架、删除恢复,更将此前积累的评价和销售记录一扫而空,给商家声誉带来严重损害。

  此后,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连续收到多起商家申诉,矛头都指向“网卫”。通过回滚大数据,“打假小二”发现“网卫”投诉过平台数千卖家,涉及女装、运动鞋、化妆品、家用电器等上百品牌。

  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网卫”还对多家运动品牌商家发起假货投诉,最终被查证是在一些经销商的操纵下,利用投诉机制打击利益联盟外商家。当时众多被投诉的商家还找到“网卫”负责人袁某,在私下付费后,他表示可以将“假货投诉”改为“盗图投诉”。“网卫”事实上已成为一些经销商合谋打击对手的黑色工具,更趁机勒索商家。

  据统计,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总计发现有恶意投诉行为的权利人账户5862个,近103万商家和超600万条商品链接遭受恶意投诉,造成卖家损失达1.07亿元。包括NIKE等品牌权利方被恶意抢注,甚至“微信”商标证明和马化腾签名都被伪造,以达到李鬼投诉李逵式的骚扰勒索。

  针对“网卫”的恶行,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总监叶智飞表示:正在考虑诉诸法律途径维护平台及商家权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呼吁,除了电商平台建立黑名单制度“自救”外,法律上也应尽快制定出配套方案,包括合格通知(投诉)的门槛设定、恶意投诉行为的法律认定、恶意投诉导致损失的救济性规定以及相应的平台免责措施等,甚至在恶意投诉达到相当危害程度时候,建议追究投诉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本报记者 林洁


科技金融时报 【产经】 00004 阿里首次封杀 “知识产权流氓” 2017-02-10 2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