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人才】

全社会应“多管齐下”缓解制造业技工荒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正日益成长为“世界制造中心”。由于中国产业转型调整升级的加快,产品和技术不断创新,对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我国的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很多制造业企业存在着技术工人后继乏人、大批操作型员工流失的现象。即使在岗的技工也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多数以60后、70后为主,而80后、90后的技术工人较少,学历较低、创新能力弱。高级技工的缺口不仅集中在机械制造、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更大量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这对技工自身的技能素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的城镇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而技术工人中初级技工又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只有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荒为何存在?原因有很多。一是社会上存在片面的人才观。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大都把具有高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一提起一线工人,总是与“苦、脏、累、险”联系在一起,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子女做艰苦的工作。舆论上,多数人觉得技工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认为学技术没有出息,学习热情不高,工人职业遭到冷落,导致就读于职业类技术学校的学生入学分数低,学习基础薄弱,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技术要求。二是高等院校喜欢挂牌升格,将自己定位于研究型学府,却忽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技校的财政投入力度也不够,学校硬件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深入生产一线的工作界面,实验基地和设备不能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不能规范有序地培养技术工人,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因此学生质量不高。三是企业存在片面的用人观。一些用人企业过分看重文凭和学历,有不少企业明明需要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却单纯强调学历要“本科以上”,将高职毕业生排斥在外,所以大多数学生不太愿意填报技工类学校。四是企业忽视职工培训,许多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花费并不高。一些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行力,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只使用不培训。有些企业宁肯花大价钱去高薪聘请技术专家,也舍不得花上几百元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五是职称晋升机制的不健全。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技术工人的成才通道,由此造成了技术工人与企业管理人员待遇差距悬殊,技术工作职称晋升与工程技术人员机遇不平等。技师的评聘比重小又仅限制在极少数的几个工种上,不足技工总人数的2%,因而技师在中青年工人的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十三五”期间及未来,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题将从单一增长调整为制造业质量提升,发展的核心也将转变为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产业融合趋势。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势在必行,这也对从事制造第一线的技工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  

  一、全社会应转变观念,提高对技工重要性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学历不是高素质的唯一标准,相反,职业技能素质才能代表素质的内涵。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工的氛围,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技工的社会地位应得到充分肯定并给予重视。技工是产品的直接创造者和生产者,其整体技术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技术质量和品质。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工作的素质如果不能与产品升级、科技发展同步,必然会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   

  二、政府应加强对高级技工培养的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职工教育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政府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应尽快提出指导企业内部使用职业教育经费的措施,保证职业教育经费足额提取和一定比例用于技能人才培训。要大力开展技术工作职业技能鉴定和评聘工作。打破年龄、学历、资格的界限,使他们在就业待遇和社会地位上能与高学历的人相提并论,并将他们所取得的业绩作为破格晋升、晋级考核的依据。要建立高级技工的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提高高级技能人才的岗位津贴标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除了设立科学技术奖之外,也应当专门设立“工匠奖”,在技工队伍中推崇“工匠精神”,对在制造行业中有突出成就的高级技工进行奖励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技工的社会地位及认同感。建议政府部门在年底开展人才走访慰问时不仅要走访高层次人才,也应把有突出技能的高级技工纳入走访慰问行列,对其进行鼓励。对有高级职称的技工可以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科技人才同等待遇的优惠政策,使全社会整体扭转对蓝领的偏见,提升技工的档次。

  三、企业内部应建立合理的管理和用人机制

  企业应调整内部分配制度,调整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配关系,建立技工的报酬激励机制,实行以岗定薪、以能力定工资、以贡献定报酬的激励机制,使得职工可以依据个人技术级别的高低和创新业绩大小获得报酬,让广大青年技工感到学习技术光荣,当技术工人也能有出息、有奔头、有社会地位。要广泛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打造更多的能工巧匠,并使之与晋升、晋级、奖金等福利待遇挂钩。大力表彰优秀技术工人,形成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增强广大技术工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企业要加大对技工的培训力度。技工的培养不仅仅要靠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企业可以直接从事职工技能教育与培训,也可以委托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熟练技工,同时也可以以间接方式向教育部门提供生产实习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的可用人才。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通过向学校提供实习机会,挑选、选拔储备一流技术工人,可有效回避技工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减少企业寻求优秀技工的成本,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四、规范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因而职业教育应以提高能力为中心展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工程应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发展,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样既可以提高就业率,也可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提高美誉度,获得社会认可,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生源结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在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出资办学的基础上,还应当开拓多种渠道倡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并给予社会办学一定的税收、信贷等配套优惠政策。

  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着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通过技术技能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只有技工具备“工匠精神”,中国才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要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增强职业竞争优势。现在的各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缺乏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理论平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校企合作。学生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理论,一边以学生身份去企业实习,学校也可以依据技能要求和难易程度的不同,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进行调整,同时学校也能了解企业对技术工人和其他技能的要求,及时更新、修改教学内容,学生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过渡。有些表现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实习结束后留在企业工作,这对于学生也有一定的促进激励作用。  

  王志英


科技金融时报 【人才】 00006 全社会应“多管齐下”缓解制造业技工荒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16-12-06 2 2016年12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