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沉降,温室效应背后又一推手
![]() |
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随着“森林碳汇”概念的广泛传播,人们开始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以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但除了二氧化碳,科学家们也发现了温室效应背后隐藏着的另一个推手——氮沉降。
近日,记者随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采访了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宋新章,他向记者揭示了氮沉降对土壤和水体环境、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宋新章表示,我国氮沉降总量十分严重,亟须控制。
氮沉降是工业迅猛发展的附加产物,长期从事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氮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领域研究的宋新章,对于我国氮沉降总量表达了担忧。据介绍,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氮沉降量已经超过了30公斤/公顷/年,个别地区甚至达到90公斤/公顷/年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氮沉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氮沉降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已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结合浙江农林大学所在区域的特点,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宋新章团队从毛竹林入手,对氮沉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团队发现,毛竹林对于氮沉降有着一喜一忧的变化,“喜的是,适量的氮沉降可以增加毛竹的生产力,出笋率和幼竹密度及胸径明显提高。”宋新章说道。但同时令人担忧的是,大量的氮沉降则刺激了毛竹林温室气体的排放。
“大量的氮沉降使得毛竹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时,也使得土壤释放出更多氧化亚氮等比二氧化碳致温能力更强的温室气体。”宋新章表示, 氧化亚氮的致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97倍。
宋新章表示,目前科研团队设置了多组对照实验,通过人为模拟氮沉降和施加生物质炭的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氮沉降对植物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及生物质炭添加对增强毛竹林固碳减排能力的潜力。他希望通过这项实验,能够摸索出大气氮沉降不断增强背景下既能增加森林生产力,又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发挥森林在减缓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为我国履行《巴黎协定》、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增加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提供参考和服务。
本报记者 金乐平
通讯员 陈登 俞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