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香榧树 致富上千年
吴家胜团队在香榧产业技术瓶颈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 |
图为吴家胜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 |
香榧很好吃但价格昂贵,每500克上百元,很多消费者吃不起;香榧树寿命逾千年,年亩产值高达2万元以上,农民想多种但很难成活。
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香榧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吴家胜和他的研究团队。
在“863计划”、“973计划”、国家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经20多年联合攻关,吴家胜研究团队在香榧等南方山区特色优势干果产业技术瓶颈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攻克了香榧良种少、嫁接不易成活、造林成活率低、结实迟等技术难题,相关科研成果通过示范和推广,极大地推进了香榧规模化种植,促进了香榧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浙江省香榧栽培面积从2000年不到4万亩上升到目前的70多万亩,产量从2000年不到800吨提高到目前近4000吨;推广到全国香榧栽培面积约90多万亩,累计带动了香榧产区的农民增收达到18.7亿元。
香榧是世界上珍稀的经济树种之一,被人们称作山区农民的“摇钱树”、企业家投资的“淘金树”、政府关注的“致富树”。其果实营养价值很高,自唐朝以来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香榧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历代医书均记载香榧有消除疳积、润肺滑肠、化痰止咳之功能。
在选择了香榧等珍稀干果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后,吴家胜和他的团队开展了香榧产业问题调研,提出了制约香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良种缺乏,繁育技术落后,人工造林成活率低,结实较迟。针对这些问题,吴家胜和他的团队系统地开展了香榧良种选育、良种快繁以及高效栽培技术等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工作。先后攻克了良种繁育的难题,扭转了造林上长期以来没有良种壮苗的局面;攻克了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成林的难题,推动香榧种植规模化发展;攻克了香榧生长慢、结实迟的难题,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及研发的良种繁育技术、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企业和农户种植香榧的积极性。
研究成果先后获201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在取得技术成果的同时,吴家胜又深入到浙江、安徽、江西、贵州等省份加快技术示范推广,积极把香榧技术“传经”给当地林农。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方式,不断推广香榧良种、容器育苗、高效栽培以及生态经营等技术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他指导新昌康益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科学造林和科学管理,如今10年香榧林年均亩产值近万元;帮助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省内最大的良种繁育基地;指导浙江立勤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香榧容器育苗,与露地苗相比,年生长量提高了30%以上。
本报记者 金乐平 通讯员 俞振伟 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