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博入企”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化
金华市金东区人才引进模式初现成效
“产学研一体化不是给企业一个专利就行了,会改我的设计,敢改我的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产业升级。”金华“百博入企”第一批优秀入企博士贾江鸣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如是说道。
自金华市金东区开展“三博工程”以来,先后共引进80余名博士、教授入企任职,百余家企业真正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为“创新浙江”、“中国智造”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模板。
博士入企使企业自主创新成为可能
贾江鸣是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的副教授,作为浙大毕业的工学博士,他选择了金华的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选择华丰是因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和我的研究方向相契合,再加上金东区科技局的诚挚邀请,2014年我就去任职了。”2014年以来,贾江鸣协助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设计了“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的电动工具”、“台式电动工具用动力锂电池控制技术”、“便携式智能型充气泵”等多款品牌产品,并且定期入企指导科研设计,使企业走上了科技创新的绿色通道。
两年的入企经历给了贾江鸣许多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他说:“企业生产实践的经验十分丰富,但是他们缺少理论基础。就比如钢材的使用,经验丰富的技工能不假思索地说出不锈钢的防锈能力、使用要点,但是一旦问他们为什么能防锈,他们就回答不上来了。而我们在校的科研人员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知道防锈原理,懂得合金中的元素作用。你说这不重要吗?的确,它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起不到关键作用。但是一个企业要更进一步的选取材料,要壮大发展,要科技创新,这些知识不懂行么?我们能带给企业的,恰恰是企业在日后发展的过程中最需要用到的。”
就目前多数企业的创新模式而言,往往是以市场为导向,即客户需要什么,企业就开发什么。但贾江鸣认为这样的创新模式还过于被动,企业应该要有创新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做大做强。这个理念在贾江鸣长期的入企指导中,得到了验证。“最早的‘开关磁阻电机’设计方案是我提出的;‘锂电池’项目是企业遇到了技术困难,我为他们做了指导;而‘智能充气泵’则是在智能化、‘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共同的创新项目。以前企业的生产人员都是按图索骥,拿到什么设计就做什么设计,等到他们会改我的设计,敢改我的设计时,企业就算真正做到产业升级了。”在贾江鸣的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创新思维在入企博士的指导下正从被动向主动逐渐转化。
入企工作以来,为了不影响大学教学科研工作,贾江鸣常常在周末往返杭州与金华两地,他笑道:“博士入企啊,还是要挑一些年轻人,年纪大的博士可受不了这份辛苦。”贾江鸣虽然说得戏谑,但从第一批入企计划结束后,企业还打算与他再续签协约可以看出,贾江鸣是真诚地对待这份工作。与此同时,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还在他的建议下,开设了博士后流动站,而他也拉来了同学院的纪科辉老师一起入企。他说:“‘百博入企’的背后不仅是我一个博士,还有我同学院的博士,我们学校的博士,乃至省属兄弟院校的博士。”
博士入企为企业技术革新提供解决方案
潘跃明是金华市景泰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作为企业发展决策的参与者,他一直希望企业生产的创口贴产品能在科技创新中进一步的优化,以取得同行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无疑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人才困境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但这些早已被金东区科技局看在眼里,为了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的问题,金东区科技局为景泰带来了第二批入企博士——浙江科技学院的黄娟博士。2015年7月黄娟与企业签订了协议,到了年底,景泰的新产品喷雾型创口贴就研发成功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潘跃明给予了入企博士强烈的肯定,他说:“黄娟博士的工作很忙,但她却没有将入企工作作为一份闲差,每周二她都会来我们公司指导研发,风雨不坠。我们新产品的问世,黄博士功不可没!”
而对“百博入企”工程的开展,潘跃明也是感触良多。“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我们的确需要人才,但我们也要考虑到企业的综合效益。在企业往常的招聘中,我们也遇到过许多名校毕业生,但最后都没留下来。而金东区科技局带来的黄博士却和我们达成了长期的合作。一方面这和政府承担了博士的费用,减轻了企业的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科技局提供的人才真是踏实。黄娟博士虽然在我们这里兼职,但她却为我们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她不是泛泛的指导,许多技术上的难题都是黄娟博士带领我们的科研人员共同攻克的。”
对中小微企业而言,科技创新一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但受限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许多中小微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并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比。在潘跃明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景泰最新开发的喷雾型创口贴属于医疗用品,需要通过专业仪器的检验和测试。从企业的角度而言,购买大型的检测设备、实验器材并不实用,而入企博士的到来,却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好多需要用到大型仪器的检测都是黄娟博士带回学校做的。大学的设备专业,黄娟博士的专业素养又过硬,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这些实验数据。”可以说,“百博入企”解决了企业缺乏高精尖实验设备而高校实验设备闲置的一个难题,这为企业在技术革新遇到专业困难时提供了解决方案。
技术专利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而专利产生的效益往往是企业和在校科研人员产生分歧的导火索,但“百博入企”却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潘跃明告诉记者:“博士入企以来,我们共同研发了三四个新产品,像喷雾型创口贴、痘痘贴等,但这些产品专利技术的使用权都属于企业,入企的博士也很能理解,这点对企业而言很重要。同时,考虑到博士的辛勤劳作,我们公司都会把发明的第一申报人设为博士,以满足博士的科研指标需要。可以说,‘百博入企’实现了企业和博士的双赢。”
最后,潘跃明还告诉记者,最新一批的“百博入企”已经开始了,景泰还准备再招一个博士。毋庸置疑,企业已经尝到了“百博入企”的甜头。
以保姆式服务助推“三博工程”
“三博工程”是指“博士入企”、“博士联企”、“博士办企”。用金东区科技局局长徐双弟的话说,就是“把各高校的创新资源要素及专家的聪明才智、研究成果等整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016年,金东区开始实施以“引进100名高校院所的博士、教授到金东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挂职,开展科研工作,并组织区内100家以上企业与各大高校院所进行科技对接”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记者从金东区科技局了解到,截至11月份,累计有80余名博士到金东“入企、联企、办企”。其中,市级“百博入企”引进37名博士,约占全市入企博士人数的一半。
徐双弟表示,今后科技局将在前期对接和优化服务上持续发力,让博士助力金东经济,正成为金东补足工业短板的有力“引擎”。他介绍说:“我们科技局一直秉承着保姆式服务的理念。今年4月底,我们向10余位来自浙大、上海交大、浙工大、浙理工、杭电、中国计量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驻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的负责人发放了人才和技术需求资料,进行前期衔接;6月中旬,组织了40家企业赴浙大、浙工大等6所高校进行校企交流,开展科技对接;7月,联系了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30余名博士、教授来金东多家企业进行科技对接、技术成果交流;10月,陪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4名教授来金东开展技术对接,商谈农业科技合作。其中,郑成航博士研发的脱硫增效技术及高效除尘技术已实现投产应用,为宏电环保公司增加效益200万元,节约生产成本80万元。目前宏电环保公司已申请国家专利48件,授权专利37件,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让公司对行业发展信心满满。”
据了解,11月 29日金华市金东区“百博入企”对接会将在金华市文化活动中心举行。
见习记者 项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