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创新】

科技惠民治污水

嵊州建立中科院“五水共治”科技示范区

  科技是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的根本保障。记者从嵊州市科技局了解到,为高标准推进嵊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近年来,嵊州市科技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联姻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在全市积极推广“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黄胜堂模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该项目被列为2014年度浙江省级科技惠民项目。

  据了解,截止到2016年中旬,三年的时间,170个村应用了中科院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治理生活污水,占治理村总数的将近一半。由于优异的出水效果、突出的性价比和广泛的适用性,配加嵊州“土专家”发明的“一体式污水出户收集井”编织的治污系统保护网,该模式深受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农村治污抢手货。

  一、科学研判,应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终端设施处理模式

  嵊州市市域地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共有行政村452个,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内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户受益率8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要求,嵊州市有374个行政村需要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科学选择和应用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对于提高投资效率,实现环保目标至关重要。

  根据嵊州市人口密度大、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专业人才、农村冬季较寒冷等实际情况,嵊州市委、市政府认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必须符合设施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治污处理系统维护简便、冬季低温条件下能正常运行等技术要求。

  嵊州市委、市政府对当时该市已在实施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复合技术”、“厌氧+兼氧过滤池模式”(黄百坂模式)、“分散式处理”三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终端设施处理模式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析研判,认为黄胜堂模式在建成投入运行后效果显著:一是排放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二是年日常维护管理费用1100元左右,直接生活污水处理成本为0.03~0.04元/天·吨;三是克服了生物处理技术能耗高、易发生故障、需要专业维护,传统生态处理技术占地面积大、投资大,人工湿地运行受气候条件限制且可能滋生蚊蝇等缺点。据此,嵊州市委、市政府计划重点推广应用黄胜堂模式,着力打造中科院嵊州“五水共治”技术示范区。

  上级领导对该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十分重视。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王卫星到黄胜堂村调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高度肯定了该模式;王建满、黄旭明等省领导,以及省科技厅副厅长曹新安等也先后来嵊调研黄胜堂模式,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强势推进,着力打造中科院嵊州“五水共治”技术示范区

  2014年4月,该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府办、科技局、农办、财政局、审计局、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嵊州市科技惠民计划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负责对项目申报实施进行协调组织领导,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论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嵊州市科技局,由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履行指导、协调、服务等职能,全面落实推进科技惠民工程。

  2014年6月,市府办出台《关于建设中科院“五水共治”技术示范区及申报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意见》明确:对采用集中式终端处理设施的治理村,原则上采用黄胜堂模式;终端处理采用黄胜堂模式的,在严格执行工程预决算的前提下,乡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管委会可直接作为单设标段,与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开展技术合作并委托施工;对列入省科技厅、国家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治理村,市财政根据投入量给予每村10~20万元专项奖补,并先期筹措4000万元资金推进项目落实。

  三、汇集智慧,凝聚专家力量攻克治污大难题

  专家团是科学治污的中坚力量。嵊州抽调市政设施管理处、水务集团等5名行业专家,会同农村治污实战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项目经理、镇村管理干部,组建20人的市级专家团,分片负责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智慧枢纽、问题诊所、研发中心的作用。一是智慧枢纽。专家团成员参加中科院模式骨干培训班,成为普及中科院技术知识的“二传手”、运维管护机制的“创建者”和“监督员”,负责编印《培训手册》和PPT。2015年版辑录专家团提供的65个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图文并茂地诠释技术要领。分赴镇村开展技术培训38场,参与技术交底会236个,充分发挥“智慧枢纽”的承接传达功能。二是问题诊所。公布治污办热线电话,开设农村治污QQ群,畅通“村-镇-市”问题反馈渠道,记录《问题登记册》,建立“问题解决即时机制”,要求2个工作日内解决收录问题。电话沟通和线上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市专家团会同镇村干部、中科院专家、设计和监理单位赶赴现场会商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市专家团累计会诊263个问题,其中“管道过江”、“沿河沿沟检查井筑砌”等典型问题被编入培训教程。三是研发中心。“一体式污水出户收集井”是专家团研发的拳头产品。嵊州山区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气候,导致集污管道存水弯弯接处结冰,堵塞管网使污水满溢。为此,“土专家”集中攻关,在敞口式管网、外包防护等多种方案中优选“一体式污水出户收集井”攻克难关。

  四、受益良多,真正体现科技惠民群众得实惠

  嵊州市的科技惠民项目实施一年多来,由于优质的出水效果、突出的性价比和广泛的适用性,该技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效果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1.水质优。根据2015年上半年检测,在已投入稳定运行的21个终端水质检测中,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其中9个达到一级A标准,在绍兴市各种治理模式中位列榜首。2.门槛低。200户规模的村庄户均投入约1500元,300户以上的村庄户均投入可控制在1400元以下。平均处理一吨污水耗电量小于0.1度,一年电费在1000~2000元之间。管理维护简单,非专业人士经培训后即可上岗。3.适应强。该技术通过微动力水泵进行提升,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区域。在山区严寒地区,冬天通过风机送入热风,保持菌种培育所需的温度。主体工程与地面相平或略高出地面,因此可改建为地表休闲公园或微型景观。4.口碑好。北漳镇金兰村是去年嵊州市首个建成黄胜堂模式的治污工程,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小池,清澈见底,池中游弋着老百姓试养的金鱼。目前,镇村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采用黄胜堂模式治理污水。5.环境佳。黄胜堂模式使用灵活,无二次污染,可以美化环境。该系统仅沉淀池有少量沉淀物排放,无异味、无噪声,不滋生蚊虫。

  五、巩固成果,深化院地科技合作机制和治污长效机制

  嵊州市科技局局长刘勤告诉记者,省委、省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出了“五水共治”战略决策,绍兴市、嵊州市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遵循“源头治水、科学治水”原则,科学落实“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工作步骤,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五水共治”的重中之重强势推进,取得了卓越的治水成绩,一方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治水成果来之不易,下一步,他们将着力构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水成果,永褒乡村和谐美丽。一是三级联动。实行市、乡镇(街道)、行政村三级联动机制,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市文明办、农办、科技局、环保局、建设局、卫生局、水利局、城管执法局等单位共同成立督查考核办公室,定期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行考核,并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考核结果纳入对应乡镇(街道)的考核指标中,通过考核杠杆,推动长效管理。二是政策激励。每年从以政府列支、社会集资等形式筹集设立的“五水共治”专项经费中拔出一部分资金,对年度治水考核评价优胜的乡村给予奖励。三是社会共管。广泛发动村民参与到“五水共治”工作中,既参与建设,又参与监督,充分发挥邻里义务监督员、村嫂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等群众团体的作用,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广泛接受社会成员的监督,教育引导乡民树立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管的良好共识。

  同时,要进一步深化院地科技合作机制。要实现“五水共治”,科学治水是关键。“五水共治”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科学研判,科学实施。他们将在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在“五水共治”全领域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引进“治水”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实现人水和谐、山清水秀、绿色低碳、节约环保、永续利用的“五水共治”工作绩效,建设“两美嵊州”作出贡献。本报记者 王菁 通讯员 黄颖


科技金融时报 【创新】 00006 科技惠民治污水 2016-11-15 2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