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人物】

把情怀楔入健康事业

——记浙江昌明药业有限公司研究员李坚军

  夏日的一个晚上9时半,浙江昌明药业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灯火通明,因为一个难题尚未解决,李坚军和同事一起仍在挑灯夜战。到实验结果出来,已是深夜,李坚军这才匆忙收拾行李,然后开车返回杭州。

  作为昌明公司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李坚军低调得如同一般员工。在与该公司结缘的近10年时间里,他被实验室的一帮年轻人当成了邻家大哥。伴随着这家民营企业的成长,李坚军融真情和梦想于其中,用大爱情怀开创了一片健康事业新天地。

  先试先闯搞研发

  2008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昌明公司,对于技术和人才格外得渴求。李坚军来到后,公司实验室顿时活力迸发。

  跟李坚军搭档七八年,研发部经理周章兴特别欣赏他那谦逊温和的品格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周章兴说:“他不是空讲理论,遇到危险系数较高的试验,他总要带头先试。”

  降血压类药品是公司的拳头产品。一次在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实验过程中,应用到浓硫酸。周章兴说:“一般在化工生产中都是浓硫酸滴加到物料中,以达到缓慢增加浓度且放热平稳的效果。”然而,李坚军针对此工艺的特性与反应机理,大胆地提出反滴加操作,解决了反应难以控制、收率低等问题。

  “这种高风险的实验,我们平时都不敢尝试。”虚惊一场的周章兴从李坚军的身体力行中,读懂了他性格温和、外表质朴的背后,所包藏的那颗敢闯敢试的心。

  其实,李坚军不是不知道风险,但他明白,“只要方向正确,经过不断努力尝试,才能找出答案。”他说:“做化工行业,你很难弄清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怎样的危害。要寻找一个绿色化的生产工艺,就必须经过各种各样小试研究来尝试。”

  因为不停地在一线探索,李坚军终于被实验室里的刺激性试剂“撞了一下腰”。手上的皮肤过敏和溃疡如同家常便饭,最让他难受的是患上了过敏性鼻炎,每逢天气突变,就会老毛病复发,遇到刺激性气体更是得苦熬。

  “行军打仗受伤流血在所难免,我们搞研发得些小伤小痛并不稀奇。”李坚军说得平淡。凭着这份拼搏的勇气,近10年来,李坚军和他的团队已经先后成功研发了4个新产品,改进了10来个工艺。

  咬定青山不放松

  忙于教学的李坚军每个月会到昌明公司两次,每次都会留3~5天。但这一次,他留了一周都还没有离开的打算。

  原来,李坚军遇到了传统国际工艺在现实操作中的“水土不服”现象。按照原有工艺,物料融化必须在-20℃的环境下,用时5个钟头才能反应,而超低温既不容易实现,又严重浪费能耗,同时反应时间长,效率也低。在这件事情上,一向从容淡定的李坚军坐不住了,他迫切希望找到一套新工艺。

  “当时的原材料反应是在一个大罐子里进行,我们叫釜式反应。”公司工程师孙坚介绍道,每次投料以吨为计量单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设备维护上也比较麻烦。

  在对部分工艺进行改良后,面对极易使人过敏的溶剂、物料,李坚军另辟蹊径,带头上阵,和团队一起连续作战开展实验。

  “幸运和成功往往更加青睐于勇敢而又谦虚的人。”作为李坚军的助手,孙坚很钦佩他身上的钉钉子精神,她也全力投入到了实验攻关中。

  经过上百次的失败后,李坚军终于走出黑暗,迎来了曙光。他将原先的釜式反应改为管道连续反应,原材料反应时间迅速缩减为几分钟,难题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釜就是像一口大锅,用大锅煮水,热得慢。如果像电热水器一样,通过管道来加温,既热得快,又热得匀,反应效率高。”实验成功后,李坚军开心地打起了比方。

  就这样,李坚军和团队一起攻克了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中间体的一个个工艺、技术难题。在李坚军的心中,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是件特别开心的事。

  瞄准不足补短板

  对于药化行业来说,知识产权就是企业的生命线。然而,昌明公司与许多民营企业一样,曾专注于企业生产,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当时,正好李坚军来到公司,他看到了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瓶颈,认为这必将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

  明明是优质的产品,却频频失掉出口订单。李坚军在与公司高层深入交流后,遭遇了出口“滑铁卢”的企业方明白了“没有创新,知识产权就是壁垒;重视创新,知识产权就是一张金名片”的真正内涵。在李坚军的倡议下,公司开始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列为重头戏,并以此结合研发带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很快,李坚军先后带着5名博士、研究生来到企业,就发明专利的书写、包装、申报,双方进行了一对一的对接。他还带着研发人员参与国内高规格的专项培训,以及国际生物技术交流。

  随着知识产权被提到重要位置,企业内部刮起了一股创新驱动之风。欣喜之下,李坚军将高校重点实验室移植到企业,现在昌明公司已建起了注重绿色环保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从ACE抑制剂系列原料药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到雷米普利关键中间体合成新工艺,再到近期的一新产品不对称合成技术的开发,李坚军和团队已为企业申请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墙”倒下就成“过河桥”。一度憋屈的昌明公司产品不再仰人鼻息,而是依靠核心技术专利挺进国际市场,并在同类产品市场上牢牢地占据了立足之地。昌明公司行政部负责人徐端康向笔者展示了公司多份产品专利及其获奖证书,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追求绿色、环保药物生产工艺,是永无止境的。”李坚军的话外之音,道出了他对药化行业健康产品最朴素的情怀。

  丁天华 郑晓刚 徐平


科技金融时报 【人物】 00006 把情怀楔入健康事业 2016-11-08 2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