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绵城市高峰论坛提出
雨洪资源应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
本报讯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10月16日,2016杭州海绵城市高峰论坛在杭州市上城区举办。
2013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本次活动旨在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工程思路与技术指导,为推进和发展海绵城市进行解疑答惑。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作了主要报告,王超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著名的权威专家,他以“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为主题,详细列举了包括建设都市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与雨水再生系统等关键技术。
王超指出,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转变城建理念,综合协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雨洪资源纳入城市水资源配置体系,同时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形成整装成套的技术系统,研究制定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技术指南、规范或导则。
杭州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贯秉承绿色、生态的建设理念。据悉,未来杭州将构建“一芯、三轴、四片、多节点”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对此,王超结合上城区部分区域存在地势低洼、排水设施能力不够,存在局部性的易涝地带的情况,提出增加可渗透路面与下凹式绿地建设的建议,把现有的道路绿化带和建筑的周边绿地与硬化路面衔接,成为吸纳雨洪的“小湿地”。
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科协、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上城区政府、同济大学杭州校友会联合主办。活动包含了杭州科学大讲堂、长三角科技论坛暨浙江·杭州科协年会上城分会场、“城市·青年·科技”论坛、“2016上城·同济&民建”城市论坛等5场会议,涵盖了生态、经济、景观、水环境等方面,交流了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研究、新成果与新进展,将新技术发展、产业方向、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等关键环节做了一次有益的联动,为下一阶段的城市建设深入探索海绵城市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激发创新活力提供借鉴与启发,从而以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推动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之路,推动生态和谐、绿色弹性的海绵城市发展模式,为全省海绵城市发展提供示范。本报记者 张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