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权: 科普痴人的“田言秘语”
科普知识走到哪说到哪
在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农技圈里,老陈吸粉无数。老陈是谁?他就是南浔区双林镇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陈金权。21年来,他的科普事业推动农民发家致富,他的科普情结化作该镇一个个科普项目。科普培训达500多场、6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多份,帮助建立10多个市级科普示范村(社区)、科普教育基地,参与20余个省、市级科研项目。这些数字背后,透露出他对科普的“一往情深”。
初见老陈,他正顶着大日头,在该镇向阳村踩点,衬衫湿漉漉地贴在脊背上。看到村里的文化礼堂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他便暗自揣摩:“这就是现成的科普新阵地。”
跟着老陈在养殖大户的水塘边行走,地面的热浪席卷而来,额头直冒汗。回村创业的大学生沈良搬凳子让他坐下。不一会儿,陈金权身边围满了一群当地的养殖户,像是见到故人一般。
在稻鳅共养水塘边,陈金权见缝即科普。在他眼里,身边的一切都能成为科普元素。一场讲座下来,养殖的周期、用药、品种等知识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单这件事,足见其“痴”。就着这股子“痴”劲,陈金权这些年把双林镇科普搞得有声有色。
科普难,难在最基层。农村、社区,没有“高大上”的科技馆,没有专业的科普团队,如何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他眼中,双林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当地的历史、人文、产业等全是科普元素,将其造成景、串成线便能成为脍炙人口的科普常识。在陈金权家中,随处可见的科普身影,吐露着他做科普的“小心思”。
这不,他正和南元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伟林筹划着对接申报食用菌转化稻草和农作秸秆饲料青贮技术。通过秸秆回收、牧草种植等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当地村民增收。
“科普达人”越走越远
老陈对科普的“痴”,还在于他的“专”。作为一名教师,陈金权在工作之余是个爱钻研的“土专家”。“搞基层科普,要先掂量自身,自己不懂装懂、一知半解都行不通,科普工作就没法干。”
提起这茬,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末说起。工作头些年,陈金权其实也彷徨过,基层科普怎么干,心里也没个准。
双林镇西阳村家庭农场主邹会荣提起老陈来,总是夸个不停。“多年前,要不是他帮忙,我们的葡萄也不会像如今这么好。”2000年,邹会荣办起了双林古镇科技葡萄园。当时,葡萄生长稳定性不高,达不到稳产高产的目的。陈金权知道后忙活了2个多月,在当地和浙江大学之间来回跑了三四趟,请来了浙大教授贾惠娟,克服了葡萄生长在江南水乡稳定性不高的难题。使葡萄亩产达到1200公斤以上,价格提高了近一倍。
伴随着问题的解决,2013年,“红地球”葡萄在江南水乡种植稳产高产高效技术问题和浙北地区欧亚种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计划项目,作为省、市级立项成功实施。
此后,老陈便像着了魔,一发不可收拾,在“科普达人”与“土专家”路上越走越远。他曾先后获得省农函大先进工作者、市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个人、省农村科普带头人和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
如今,该镇的双晶梨园、得源葡萄、奥丰蘑菇、绿甸园蔬菜等农业龙头企业在他的帮扶下发展迅速,优质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湖羊生态养殖达到5万头以上。
退而不休“传帮带”
爱钻研的老陈,做起科普来,有点不要命。2004年。陈金权胆结石微创手术出院第一天就为农民上创业指导课;2013年,胃溃疡出血和腰椎间盘突出还没痊愈,他就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对比试验和跟踪服务。
典型引路是陈金权科普推广工作的关键一招,发挥当地种养大户成功创业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村民提供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勤劳致富。
在基层做科普,老陈常说,手下没兵,单打独斗根本行不通,还得体现一个“协”字,动员基层力量。于是,他把农技协、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科协系统“新三农”基层科技社团组织发动起来。“这些年,没有党委、政府支持,单靠我一个人,寸步难行。”老陈说,科普在于大众,而不是系于自己一个人。
陈金权不但为双林镇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的授课,还常在菱湖、和孚、千金、石淙等周边地区巡回演讲,培养现代农业种养实用人才。
如今,老陈已经退休了,但是周边的种养大户都不让他退休。当被问及退休后做什么,他想都没想就说:“继续做科普。”
在老陈眼里,科普是他唯一珍爱的事业。“走了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而科普,让古镇有了更多生机与可能。张斌 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