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感红利即将到期
VR产业成熟尚须三五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近日发布《2016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报告指出,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产业潜力巨大,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存在的问题包括硬件技术局限、相关设备昂贵、软件可用性差、应用领域有限、效果不够理想等。
记者日前采访了杭州部分VR产业从业者和投资方,受访者均认同《白皮书》指出的产业发展问题,认为中国VR产业的新鲜感红利期即将过去,要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还需要3~5年。
当前:软硬件技术局限、内容缺乏
《白皮书》指出,目前硬件技术存在使用不便、效果不佳等问题,硬件的处理速度不能满足在虚拟世界中实时处理大量数据的需求。
杭州泛创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经理西萌子认为,在去年一年中VR产业的确是比较热门的投资产业,但是作为投资方,他认为VR产业不适合做短期投资,长期投资还是比较看好的。先行的几家VR创业公司,不少都乖乖交了学费。“在硬件上太重、昂贵且不能普及,在内容方面也缺乏爆款,不能绑定用户使用,所以只会形成短暂的新鲜感。”
“相关设备价格昂贵,例如一个建设CAVE(洞穴状自动虚拟系统)系统的投资达百万元以上,一个VR头盔设备式显示器加主机成本也要上万元。”VR创业者俞先生认为,行业的确存在着瓶颈,主要体现在硬件和高端设备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消费级体验,但是价格还是不怎么贴近消费市场。
“我一年在全国看400多个VR项目,去年成功投了7个,但在我看来,国内的VR产业在硬件和内容上发展还是不够成熟,和国外的产业相差巨大。”另一名投资公司VR专业投资经理袁先生对记者说,他认为未来是AR的市场,而VR只是一个过渡性产业。“AR才是一个比较具有颠覆性的产业,可能会成为代替手机、电脑的下一个智能硬件平台。”
在他看来,AR/VR就是三维信息交互模式的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只要找准商业模式、硬件技术在2~3年内迭代更新跟上、有一个统一标准、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在未来3~5年会日趋成熟。
未来:找准商业模式很重要
现今的VR产业在内容环节,最重要的形态都是娱乐方向,大多都在影视、游戏、社交、大玩家、大游戏机等几个类型上,在运用场景上偏向交互体验模式。杭州君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认为,VR产业技术的核心在硅谷,国内的技术目前还没有跟上,不过应用场景倒是可以有所突破,关键还是要看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国内虚拟现实产业的确处于持续高速发展的窗口期。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规模为15.4亿元。不少投资方依旧看好这个朝阳产业。
在国内,技术领先的VR企业大多在北京和上海,而在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的杭州,也有不少VR领域的创业公司,在场景应用方面有了较为成功的探索。
“‘VR看房’实现了VR多人交互远程,以及PC端和移动端的VR多人交互体验,增强了现实服务和全景视频服务。”杭州博采网络旗下思搜网络子公司的产品研发人员谢育慧认为,当前他们公司的“VR看房”会代替传统的房产营销模式,这也是VR应用场景的发展方向之一。
而另一家专注于VR体验的杭州幻行科技有限公司,其幻行VR单车连续几日火爆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现场,95后争相体验。公司有关负责人俞先生认为,幻行定位“VR+体育健身”和“VR+设备体验”,是比较符合当前市场发展趋势的。如今发展势头不错,已经获得了不少订单。
作为一个还待完善的产业,VR产业链显得非常单薄。对此,工信部在报告中预告将有一波针对VR产业的政策降临,目标是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重点产品品牌建设、提升行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另外,VR行业标准化的政策法规也正在酝酿之中,将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这份报告透露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国内VR产业的新鲜感红利差不多到期,是时候重新审视它了。
本报记者 徐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