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产业发展 引领消费趋势
浙江省农科院院地合作项目取得新进展
“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拌料流程进行了改进,菌棒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缙云新建镇洪恩果蔬专业合作社制棒车间,负责人马洪恩兴致勃勃地向参加菌棒专业化集中生产现场观摩交流会的40余位菇农、菌棒场业主和乡镇食用菌技术管理人员展示着他们的菌棒。
专业化食用菌棒料生产线取代了过去每家每户的备料、配方、装袋、杀菌等工序,在菌棒被污染的概率、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的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菇农的收入。
“老客户的菌棒订单特别多,仅上海客户,就预订菌棒达60多万段。”据马洪恩介绍,自从6月份合作社开始生产,菌棒就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到现在已经创下近300万元的销售额。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光伏大棚与食用菌种植的结合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如何在光伏大棚内实现食用菌的周年生产,关键是控制好温湿气光的条件。”据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负责人蔡为明介绍,项目组通过近半年的试验摸索,已基本掌握了农光互补出菇的技术条件。在充分利用光伏大棚坚固抗风的支架、光伏板有效保温的基础上,还对菇棚的棚高、侧棚、气窗等通风、降温设施进行了改良设计,预计可实现光伏发电6万元/亩和食用菌5万元/亩的年产值。
而在浙江东源实业有限公司十里丰农场,高级农艺师华丘林说起种植迷你甘薯“心香”,赞不绝口:“现在每天出货数千公斤,远销广州、深圳、香港,小单子我们都没法接了。”
“‘心香’质地细腻、口感粉甜,娇小的外观紧贴消费市场趋势,而结薯浅而集中的特点,更是降低了劳动力的需求。”华丘林告诉我们,十里丰农场的红黄壤土质带点沙性,特别适合“心香”的种植,每年种植近2000亩,依然不够市场需求。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农场的精细管理下,最高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每年也有几千亩。
同样,在金华然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负责人盛福建正忙着清点、装箱甘薯茎尖。“我这三四十亩大棚的菜用甘薯‘薯绿1号’,从3月份第一批采收到了现在,最高卖到20元/公斤,现在批发价基本稳定在8元/公斤。一般2周左右即可采收一批,最迟可以收到11月。在生长期内每亩可采收嫩梢2000~3000公斤,以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净收益在1万元左右,利润非常稳定。”盛福建告诉我们,与“台农71”比较,“薯绿1号”叶形更好、口感更清爽,“哪个品种市场喜欢,我就种哪个品种。”
据“心香”和“薯绿1号”的育成者、省农科院作核所季志仙介绍,近年来我国甘薯的生产与经营方式、消费结构和市场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市场对甘薯的新需求直接影响了品种的培育和栽培管理技术。“心香”和“薯绿1号”的育成,不仅符合消费需求,更是引领天然、健康的消费新趋势。
本报记者 孟佳韵 通讯员 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