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江法院“智能书记员”全面上线

系统会对特定案件提前学习,准确率达96%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全省105家法院将全面上线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该系统由阿里云人工智能ET提供技术支持,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庭审记录,承担起书记员的角色。

  在观摩现场,记者看到系统能够同步记录、显示庭审中法官和诉讼参与人说的每一句话,迟延不超过500毫秒,不时进行自动纠错,而书记员却一直未碰过电脑键盘。

  据悉,3个月前,该系统曾在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试点,准确率高达96.%。参与试点的西湖法院法官林阳说:“之前庭审笔录经过书记员的理解、归纳,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而现在能够原原本本记录发言人的意思。作为法官,能更好地把握当事人的情绪及意向,有利于之后的调解工作或者判决书的撰写。”

  阿里云人工智能ET为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据阿里云方面介绍,ET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在听写方面,其曾凭借这一技能,打败过全球中文速记亚军。

  那么,碰到司法专业术语怎么办?阿里云语音识别高级专家陈一宁介绍,在ET的帮助之下,系统会针对特定案件提前学习,比如案件基本信息、当事人信息、承办法官信息等。对于司法领域的知识库,系统调用了ET的核心技能——CPU/GPU多机多卡声学模型,可以轻松做到万小时级别的语音数据在天级别内训练完成。

  记者了解到,如此聪明的系统,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却并不高。法庭只需增加一块声卡,其他的全部使用已有的麦克风、电脑等设备即可,升级成本仅几千元。对于历史案件,系统也将做起档案管理员的工作。截至目前,浙江全省法院数据中心已汇聚216万个案件的庭审录音录像。

  “由于庭审中产生的大量语音属于非结构化数据,以前无法直接对这些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浙江高院审判管理处处长姚海涛说,现在借助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充分挖掘这一“富矿宝藏”,进行高频词分析、内容检索、争议焦点归纳、法官庭审习惯分析、当事人画像、案件预判、知识挖掘等大数据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ET的技术除了在法院应用外,还被广泛使用到交通、娱乐、金融、投资、客户服务等领域。在广州,ET时刻监控分析着路口的运行效率,并输出对红绿灯时间的调整建议,上任“交警”以来,部分路段拥堵指数下降达25%。

  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周靖人说:“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一个只是单纯模仿人的人工智能,而是要培养它在某些方面超越人,与人的能力形成互补,在商业社会发挥实质性作用。”本报记者 林洁


科技金融时报 【要闻】 00002 浙江法院“智能书记员”全面上线 2016-09-20 2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