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财·保险】

购买理财产品时请多留意 “募集期”影响着实际收益

  尽管理财产品收益自年初就呈现下行趋势,但是投资者的购买热情依然很高,有时甚至会出现“秒抢”的行情,而且与定期存款利率相比,理财产品仍有一定优势。然而随着理财产品的热销,却出现了一些情况,近来笔者听到多位投资者反映说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算下来有出入,有表示理财产品不是按照起购开始计息的,有表示买了理财产品想用钱却拿不出来等问题,而这些投资者大多是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业内人士表示,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能只看预期年化收益,还要考虑自己所购产品的起息日,合计怎么样买才划算,毕竟理财不是存款类产品。

  “募集期”影响着实际收益

  “我最近有款10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了,还有几天是按照活期计算,而且当天还不能办理结算手续。”第一次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英英,看上的一款投资期限9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4%的理财产品到期了,她本想着会有不错的收益,可是到期实际收益却只有900多元。原来,她购买这款理财产品时说明书里标注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但她是发行前期购买的,扣除剩余6天的募集期和2天的到账日期后,大约有8天的时间都是按照活期计算收益。以英英这款10万元理财产品为例,投资90天和1年期同样预期年化收益为4%为例,募集期和到账日总计8天,这样折合下来1年期的实际收益在率3.92%,90天的实际收益率则只有3.7%,相差程度一目了然。业内人士建议,面对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时,最好将他们的实际收益率放在一样的位置去比较,这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自己最终能够拿到多少收益。一般小金额中长期产品收益被稀释的程度不太大,但是短期大金额收益被稀释的程度则十分明显。此外,如果对于资金的流动性要求不高,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除了观察其收益外还要注意产品的投资期限,一般来说中长期理财产品更能保值增值。

  据了解,目前影响实际收益较大的是募集期和到账日,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自发行时就会公布发行日和起息日,一般情况下理财产品的发行为7天,甚至有更长的发行期,这个期间业内也称为募集期,此时的收益基本都是按照活期计算的。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除了关注收益率外还要注意购买时的空置期,即募集期和到账日期总和,它在大众产品中是当前影响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的主要因素。而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往往只看重其标注的预期年化收益,按照自己的存款经验,感觉到期的话自己就一定可以拿到这样的收益,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业内人士还表示,当前在售的理财产品都标注有预期年化收益,但这并不是实际的收益。虽然之前多家银行采取“刚性兑付”的形式保证理财产品的收益,但是以后不排除按照实际收益兑付的可能性。

  临近起息日购买划算

  自今年初至今,理财产品收益呈现下行趋势。目前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一般在42天到一年不等,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在3%左右,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在4%左右。与定期存款等产品相比,其收益和投资优势较为明显,不少投资者也在尝试理财产品方面的投资。但是,理财产品与银行储蓄有着截然不同的收益表现,习惯定期储蓄的人都知道,定期存款是从自己存入的时间开始计算利息的,但是理财产品则未必从购买日就开始计算收益。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越接近起息日,空置期就会越短。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是7天的发行期,一般都会建议大家在第四五天时购买,但如果是限额收益高的“秒抢”产品就不能采用这样的方式了。

  简单来说,如果是在购买产品两天就开始起息和购买七天后才开始起息,其收益肯定不同。以5万元购买投资期限9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的理财产品为例,两天起息实际投资就是92天,其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91%,七天起息实际投资就是97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71%。

  这样一看,同样的收益率其购买的时间很重要,距离起息日越近收益越高。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无论是收益相同或是相异的理财产品,购买时间距离起息日的远近影响着最终的收益回报,一般情况下越临近起息日实际回报就越高。业内人士还提醒,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要仅仅关注其收益率,还要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计划及资金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可以考虑选择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人可以考虑选择非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此外,还要结合自己的资金流动性,如果对资金流动性需求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开放式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大多靠档计息,可以随时支取;如果资金放置不用,则可以考虑购买封闭式理财产品。

  周一海


科技金融时报 【理财·保险】 00007 购买理财产品时请多留意 “募集期”影响着实际收益 2016-09-16 2 2016年09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