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保本开放式净值理财产品 将成市场主流
投资此类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能再按以往的经验计算预期收益率
![]() |
今后,银行将会加大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传统理财产品收益继续下行的可能性较大。现阶段,各家银行已经陆续推出这样类基金型净值理财产品,对于习惯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投资者而言,投资此类不保本产品时还需要做好风险防控。
银行理财产品长得越来越像基金
前几日,经常购买理财产品的王先生听朋友介绍了一款银行理财产品,10万元起购,参考累计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5%以上。他听到后有些不太相信,市场中各家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达到4%就算不错了,5%的收益怎么可能。带着疑问,第二天他就到银行咨询这款产品的情况,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而是净值类理财产品,他听理财经理说,这款5%的理财产品收益不算高,还有参考累计年化收益率6%的产品。由于之前也投资过基金,王先生听到理财经理的解释后感觉其与基金十分相像。
据了解,此类净值型产品为类基金化的非保本开放式理财产品,目前多家银行都有销售。与以往的理财产品不同,其运作模式类似于公募基金,不再约定预期年化收益率,而是以产品净值的形式展示盈亏情况,定期公布单位净值,产品实际投资情况与产品实际净值表现紧密相关。同时投资期限也不像传统的理财产品那样分为3个月、6个月、半年、一年等,此款产品可在约定的开放期内进行自主购买、赎回等操作,开放周期也有每日开放、每月开放、每季开放、每半年开放、每年开放不等。以浦发银行一款惠盈利净值类产品为例,起购金额5万元,每日滚动,申购次日即起息,赎回次日即到账。7月份年化收益率为3.62%,比该行同期现金管理类“天添盈1号”高出0.4%。
净值类产品抑或成为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
此次《办法》中对银行理财业务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业内人士表示,《办法》暂时对银行理财产品端影响不大,主要加大了对银行理财投资端的严控,这样计算提取风险准备金中预期收益率型和净值型比例的不同,可能会引发各家银行对于两类产品的偏好发生变化。此外,对于银行理财加杠杆进行限制,商业银行每只理财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理财产品净资产的140%,将提升理财业务的投资成本,会加大各家银行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兴趣。
该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理财产品将会出现分化的趋势,而净值型理财产品将会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此后,银行理财业务整体将处于向实质代客理财回归的转型期,净值类理财产品也将打破刚性兑付的背景,理财产品的收益会从一个点到一个区间,最后到不保本浮动收益。目前来看,这些产品的真实收益较同期限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净值型产品收益率不断披露,且业绩普遍好于同期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此后这类产品也将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净值产品不保本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理财产品的购买热情高涨,很多人更喜欢到各家银行比较理财产品的收益,而银行也不亦乐乎的推出“新客户”专享理财产品。目前非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仅在4%左右,在此背景下,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上市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但是业内人士表示,在购买此款产品时不要仅仅看其收益高,还要对产品进行详细了解,同时参考自己的年纪、家庭状况及其风险性。
现阶段各家银行在售的净值类理财产品大致分为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三种,低风险净值型产品,资产中只有20%的比例投向于权益类市场,其余的投资于银行同业拆借等货币市场;中风险的净值型产品,投向于权益类市场的资产比例占40%以上;而较高风险的净值型产品,则有超过50%的资产投向于权益类市场。因此业内人士称,在购买此类产品时,要在银行做好风险评估,对于风险级别较低的投资者不建议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
事实上,各家银行在售的净值类产品展示册上都标注了产品详情,但就其收益情况表来看,投资者购买时是无法预知自己的实际收益的,只能靠产品开放申购净值及累计年化收益率和当期年化收益率作为参考,这里的当期是指本次公布的历史业绩,实际上是前一个开放周期的历史收益。举例来说,假设购买了一款参考前期年化收益率为5.01%的产品,这并不表示最终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购买时产品净值为1,下一开放日如产品净值为1.2,则收益为1.2-1=0.2;如购买时产品净值为1,下一开放日如产品净值为0.9,则收益0.9-1=-0.1,也就亏损了0.1。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购买净值类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做好风险评估,计算收益时也不能再按照以往的经验去参照预期收益率。购买后对于赎回有明确期限,过期不赎回将自动流入下一个投资周期。
周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