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财·保险】

我的晚年理财经:

设立“家庭基金”

  我家共有四个子女,现在都已成家,且均在外地工作。他们每人每月给我和老伴汇500元钱的赡养费。虽说我和老伴都有退休金,目前还不需要这笔钱,但孩子们有这份孝心,也就由他们去了。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加在一起共是8000元。这样算起来,我和老伴的月收入就是10000元。如何支配这10000元呢?我根据实际情况,把这笔钱全部列为“家庭基金”,进行分项理财和投资。

  第一类:家庭生活基金

  我和老伴住在别墅区,生活开支相对较大。因此,我把每月固定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开支。小区的水电费、卫生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物业管理费等都是固定的,属于刚性支出,这部分每月要支出600元左右;我和老伴每月的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在2000元左右;老伴身体有病,每月医药费需要300元左右。这样算来,我家在生活消费方面每月要固定支出3000元左右。于是,我就把家庭收入的30%作为家庭生活基金。这笔钱是雷打不动的,因为这个基金比例的增大或缩小,都会直接影响我和老伴的晚年生活质量。

  第二类:家庭文化基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该离了文化的滋润。我和老伴都喜欢读书看报,所以,每年家里都订了十多种报刊。我还喜欢旅游,经常与周围的老友们搭乘旅行社的“夕阳红列车”出游。同时我又是民间收藏协会的会员,经常与全国各地藏友有书信往来。因此,设立“家庭文化基金”十分必要。我把家庭收入的10%即1000元左右作为家庭文化基金,专款专用,决不挤占。

  第三类:家庭投资基金

  最初,我本想设立一项“家庭建设基金”,即每月攒些钱,为将来的房屋购买、装修做经济准备。但基于我家的生活状况,这项基金没有设立的必要——楼房是新建的,且刚刚装修完毕。加之20年内我不考虑换房的问题,因此,我把“家庭建设基金”统统放入“家庭投资基金”这个项目中。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我们每月虽然收入是比较稳定的,但总归是“死钱”,如何让“死钱”变“活钱”呢?我参考了周围一些老年朋友的投资经历,设立了“家庭投资基金”,把每月收入的30%即3000元左右作为投资基金,用于投资。我投资的总体原则是“稳妥、保险”,不求“一夜暴富”,但求“集腋成裘”,因此,我把钱用于银行储蓄、购买债券、基金、邮币卡等几方面。有人劝我拿出一部分钱用于股票投资,说是回报率高。但我对股市知之不多,同时又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因此,这项投资渠道被我放在考虑之外了。“家庭投资基金”虽然不多,但每年可以给我带来6000~8000元的稳定收入,我和老伴都很满意。

  第四类:家庭亲情基金

  “家庭亲情基金”因人而设,我之所以设立这项基金,主要是因为我农村亲戚多,当年一同下乡的老战友多,而且老伴还有三个侄辈在外地工作,每年我们都要去走亲戚、访战友、看晚辈。另外,我和老伴共有四个孙子、孙女和外孙子在上学,因此我们拿出一部分钱设立“家庭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努力争上游。老伴今年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一项“家庭夏(冬)令营活动”,寒暑假带着孩子们到农村、到野外去体验生活,锻炼他们的生活、生存技能。我们把每月收入的10%即1000元左右作为“家庭亲情基金”。这项基金设得非常值,很受家人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五类:家庭临时基金

  “临时基金”属于“机动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家庭内部临时发生的一些不时之需、不速之事,比如随份子、家人突发小病、家具损坏需要更新等。这项基金所涉及的范围较杂,因此我把家庭每月收入的10%即1000元左右用于此项基金。

  第六类:家庭健康基金

  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零。我和老伴把月收入的10%即1000元作为“家庭健康基金”,每月,我们就拿着这笔“专款”,去公园打门球、去体育馆游泳、定期去医院体检,以及用于购买保健品等。自从设立了这项“家庭基金”,我和老伴的身体就等于上了“保险”,虽然患过几次病,但目前还称得上“身强体壮”。

  六类“家庭基金”设立后,至今已运行三年多时间。由于我当初设立基金考虑较为全面,且在运行过程中坚持“一旦设立,雷打不动”的原则,因此收效甚好,不但我和老伴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保障无虞,而且还赢得了晚辈、亲友和左邻右舍的夸赞。更为主要的是,我和老伴从设立“家庭基金”这件事中,感悟到了“晚年可经营”的生活理念,真可谓是一朝理财,受惠多多。慧子


科技金融时报 【理财·保险】 00007 设立“家庭基金” 2016-08-26 2 2016年08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