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为农分忧 一生“虫口夺粮”
——记“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沈卫新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历来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之一。因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就成了诸多专家孜孜不倦研究的内容。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沈卫新正是这样一位将25年心血都倾注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的专家。
沈卫新,1991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物保护专业,在湖州市农科院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是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农业技术带头人、浙江省昆虫学会理事。他在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推广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科研成果价值高
为解决本区域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领域中出现的重大生产实际问题,沈卫新针对性开展科研。他多年来主持或承担完成“粮桑地区安全施药技术研究”、“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无公害稻谷生产主要病虫草配套防治技术研究”、“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灰飞虱种群时空动态及关键控防技术研究”等省、市重大科研项目12项,解决了湖州市粮桑安全用药、无公害稻米生产操作规程和水稻重大突发性病虫害条纹叶枯病及传毒媒介灰飞虱的有效防控等系列关键技术,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科研成果,推进了湖州市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市优秀论文奖2项,其中2008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2年度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篇,参编出版植保书著7部,参与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
技术推广效益大
大面积推广植保新技术,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2007年以前,沈卫新兼职(管理)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技术开发部工作,年引进推广新农药、新技术20万亩次以上,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新农药的引进推广方面具导向性,促进了湖州市农药品种的有序更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他把成果推广作为项目预期目标,边研究边推广,逐步扩大成果推广面,做到研究推广两不误。2005年起,以灰飞虱传毒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浙江北部稻区大面积爆发危害,对粮食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沈卫新参与省级攻关协作组并主持市级重点项目开展研究。项目组采取边试验边总结推广有效防控技术,及时大力推广研究成果,有效遏制了病虫的危害。2005~2007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805.27万亩,共挽回粮食损失8.76亿公斤,净增效益12.75亿元; 2007~2009年,湖州市累计推广面积99.2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0.668亿公斤,增收节支1.32亿元,2项成果分别获得2008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0年度湖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据统计,多年来沈卫新参与研究完成的科研成果推广面积累计已达5264万亩次,净增效益超17亿元。把科研与技术推广有机融合,齐头并进,充分发挥了科研的创造力,体现了科技成果的真正价值,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科技服务口碑好
密切联系乡镇基层,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沈卫新与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农机粮油植保专业合作社、吴兴金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吉县良朋镇等乡镇基层合作社和专业大户保持长年的合作关系,通过田间科技示范、现场技术指导、接受技术咨询、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推广植保新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效果明显。2007~2009年期间,他在安吉县良朋镇任科技特派员,协助该镇建立了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方和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立项开展了“杂交稻生态栽培模式”研究,引进推广了优质高产水稻良种“丰良优香一号”,打响了“良朋香米”的品牌,形成了年均5000余亩的种植规模,为当地农民增效增收作出了贡献。因工作成效显著,于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12年以来与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农机粮油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单季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合作,开展了生态、物理、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控技术综合配套的试验示范,在有效控制病虫为害的同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稻米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赵新荣 任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