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多举措推进“种养结合 生态循环”
鱼米之乡走出渔业转型新路子
笔者日前从湖州市有关部门了解到,随着近年来养殖规模的扩大,水产养殖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渔业转型已成为湖州市农业转型面临的艰巨任务。作为湖州市养殖面积、渔业产量和产值均位列第一的南浔区,既有传统养殖方式,也不乏符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理念的模式。近年来,通过挖掘自身、多措并举,南浔区已经探索出一条渔业转型的新路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构建油(油菜、果蔬)基鱼塘养殖模式。通过在鱼塘的塘梗上种植油菜、蔬菜、果树等作物,一方面加固塘基,另一方面挖出的塘泥可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此外,风吹落的植物代谢物也可为鱼类提供一定植物性饵料,是一种油(菜、果)鱼双收、节约土地的生产模式,目前在该区推广面积1万余亩。
构建稻鱼共生(轮作)养殖模式。通过对水稻田进行相应改造,并在稻田中养殖水产动物,在水产动物消除水稻害虫的同时,水稻以鱼类排泄物为肥料生长,净化水质,达到互利双收的目的。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了面源污染。目前该区已有稻鱼共生示范面积640亩,其中稻鳖共生示范面积340亩,稻虾轮作示范面积150亩,稻鳅共生示范面积150亩。
构建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基本原理为在鱼塘中种植空心菜、水芹菜、茭白、莲藕、菱角等水生蔬菜,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净化水质,减少污染排放和鱼类病害的发生,同时水生蔬菜也可创造一定收益。目前南浔区菱湖镇鱼菜共生面积达6000亩(基本以种植空心菜为主),南浔区练市镇茭鳖共生面积130亩,藕鳅共生面积26亩(蔬菜大棚)。
推广新型饲料。黑鱼、鲈鱼等肉食鱼类的养殖是南浔区水产养殖的一大特色,但传统养殖肉食鱼类基本以投喂冰鲜鱼为主,这种方式污染水质、投饲不易控制、水质恶化快,且操作繁琐。目前膨化饲料技术已日趋成熟,且已全部或部分替代冰鲜鱼,大大减少了饵料浪费,改善了水质,且操作方便。其中鲈鱼可全程使用配合饲料投喂,黑鱼可以通过配合饲料和冰鲜鱼结合使用。目前该区已有配合饲料投喂肉食鱼类示范面积700余亩。
推广外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基本原理为小塘中高密度流水养殖鱼类,大塘中进行水处理循环使用,即小塘养鱼——大塘养水的模式,并将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转移出鱼塘,达到尾水零排放、产量翻一番的目的,且此种模式所获的水产品肉质好、品质高。该模式目前在浙江省已有多个示范点,南浔区计划至2017年建设该种模式示范点3个,示范面积90亩。
赵新荣 冯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