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项养鱼新技术初见成效
让鱼儿既高产又不污染水体
![]() |
本报讯 6月15 日,记者随杭州市科委主任阳作军、副主任寿伟义一行赴杭州市农科院考察调研。在西湖区双浦镇杭州市水产研究所基地,记者了解到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基于生物絮凝原理的池塘养殖环境生物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目前已初显成效,利用该新技术养的鱼口感更加鲜美,并且产量更高,让养殖户增产增收,还不污染水体,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研究表明,水产养殖仅能利用投喂饵料中20%~25%的蛋白质,剩余的以氨氮、残饵和粪便等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养殖水环境中,既污染养殖水体,又是对鱼粉蛋白的浪费。水体中的氨氮及残饵和粪便需要直接换水、排放,污染环境。据估算,生产1公斤的对虾和肉食性商品鱼分别约消耗20m3和10m3的清洁水。该项目成果能够提高投喂饵料和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清洁水的消耗量,科研人员还在养殖池水面的浮床种植了空心菜等植物,能够吸收大量氮磷物质,逆转水体的富营养化。
杭州水产研究所多年来在淡水养殖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开拓性研究,在鱼类人工繁殖、池塘大面积高产稳产技术研究与推广、鱼虾新品种的引进驯化和繁殖、名优水产品集约化养殖技术、饲料源及生物药品的开发利用、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85项科研成果,其中“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半温流水式养鳗技术与网箱养鳗技术”、“罗氏沼虾育苗与池塘高产生态养殖技术”、 “钱塘江土著经济鱼类的开发和利用”等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报记者 金乐平 通讯员 陈希杨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