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碳诺”副总经理李卓娜的“创业经”——
每一次飞跃都源自产品的创新
![]() |
一块看似普通的玻璃,人靠近的瞬间就会绽放出异彩,激活成一个大型、高清的显示屏,而且可供直接触摸、体感手势进行互动体验。在杭州海创园内,记者看到了玻璃变显示屏幕的神奇一幕。杭州碳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卓娜告诉记者,这款名叫IOG(Internet of Glass)的智能交互终端是该公司的明星产品。
从国内的大学到瑞典的大学,从瑞典到杭州,从天马行空的概念到成熟的线下产品,十几年来,无论是求学还是创业,李卓娜始终不忘初心,十年磨一剑,将一直拼搏的梦想照进现实。从成立杭州碳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到现在,经过六年的发展,公司先后荣获杭州市科委“青蓝计划”、“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荣誉。
从零到一,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0年毕业于瑞典布莱京理工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战略领导力专业的李卓娜,归国后在杭州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致力于基于场景的智能交互终端系列产品的市场营销及商业化推广工作。
创业之初,李卓娜就把目标瞄准了家装市场。近年来,公司与家装领域的龙头企业数联中国合作,通过云渲染、云设计、线下体验液态店的结合,打造基于云端、从线下到线上的数字精装生态链,如破竹之势打入家装市场。
为了组建和运营这家公司,李卓娜和丈夫放弃了在国外的高薪工作来杭创业。
“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要懂得放弃一些东西,从一个有极度安全感的环境到另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从零开始做。”李卓娜回忆,公司成立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资金紧张,生产的产品得到不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他们曾一度失去信心。为了解决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李卓娜和丈夫毅然卖掉了在湖南的房子。同时,还多渠道筹集资金,申请了杭州市政府的“青蓝计划”、“雏鹰计划”,这些资金及时地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
在谈到如何渡过公司最困难的阶段时,李卓娜告诉记者,这期间,公司合伙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怀着一股冲劲、一股激情,在工作中干劲十足,发挥各自所长,最终走出低谷。当然,在李卓娜心里,公司能渡过层层难关,离不开她的丈夫。“他是理性的工科男,而我偏感性,无论在性格还是知识结构上,我们的互补性都很强。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给予对方精神上的鼓舞。如果光靠其中一个人去奋斗,几乎不可能会有现在的公司。”
在公司里,李卓娜更多地扮演着“赋能者”的角色,带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在突破重重困难之后,公司研发了IOG智能交互终端。
“结合固态光源,这块100寸的玻璃墙就能瞬间变成大的Ipad,不仅可以播放视频、PPT等,还可以用手直接在玻璃上写字,进行触控操作。”李卓娜介绍说, IOG智能交互终端系列包含数字背景墙、100寸嵌入式透明交互终端、100寸书柜式透明交互终端、150寸数字橱窗等,这一系列产品仅去年就创下了2000多万元的营业额。
创业的过程,有起有落。在李卓娜看来,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新生儿在头三年,自身免疫系统还不完善,需要父母精心照料,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一切就会步入正轨。
“创业就是这样,只能寂寞地往前走,希望就在下一个时刻。”李卓娜认为,公司研发的产品,没有一个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整个过程是从零到一的跨越创新。
推陈出新,形成差异化优势
除了IOG智能交互终端,目前,该公司正在研发海豚笔迹远程协同系统,主要针对教育和办公行业进行项目推广和实现可定制化服务。
记者了解到,海豚笔迹远程协同系统基于触控识别和网络技术,将用户水笔书写的内容数字化并上传至云平台,会议用户通过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笔记本)从云平台上远程获取实时数据并同步显示。这款新产品的诞生得益于在瑞典的创业经历,Canvas Sharing Tool(画布分享工具)协同交互项目不仅在北欧有很好的市场销量,也给该项目奠定了重要的前期研发基础。
“告别记笔记与拍照留存,你可以在一块玻璃上开展会议,并使用智能终端自动实时获取玻璃上的笔记书写内容,实现会议记录的查看、整理与分享。”李卓娜介绍说,终端表面上看上去就是一块玻璃,其实使用了红外触碰技术、轨迹识别技术,把你书写的全部轨迹都捕捉到云端,只要在智能终端上安装App,或者发送一个链接,即使人不在现场,也能让团队成员参与到会议中,随时实现同步交流。
目前,该系统已经成功运用在数联中国数字精装场景应用中,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降低信息化建设及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纵观杭州碳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发展史,每一次飞跃都是产品不断变革创新的结果。
“我们每年都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做垂直细分市场,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从单品类向泛家居领域延伸,将产品和服务形成行业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李卓娜认为,从最初高性能溅射靶材的研发到光电薄膜领域的产品转化,再到互联网智能硬件产品服务的转型升级,公司在不断地研发新的产品,朝着智能化交互终端及应用行业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发展。
如今,在李卓娜和团队的努力下,公司已逐步进入正轨,公司团队已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35人,聚集了瑞典皇家理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海内外人才,预计今年营业额将超5600万元。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李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