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皮革铬排放的 终结者
海宁皮革无铬鞣制技术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海宁,一种被称为无铬鞣制革的技术正在被这里的企业应用,使用这种新技术可以使制革排放的铬含量几乎可降低到零。近日,这项由海宁皮革研究院牵头完成的“无铬鞣制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皮革产业是一个涉污产业,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和氯离子污染已成为制约皮革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解决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皮革行业当前的首要任务。”海宁皮革研究院院长孙浩彬表示。该项目主要研究开发了皮革无铬鞣制关键技术及其配套材料,其成果已优先在3家制革企业进行产业化与推广应用。至2015年底,累计实现新增产值超过23亿元。
记者了解到,近期中国皮革协会讨论并形成了皮革行业技术进步“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其中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包括新材料的应用,提供消费者更多更广泛的选择以及对保护环境的要求。
“如今,在浙江海宁的皮革产业中,越来越多的制革企业开始技术升级,传承百年的老制革工艺被新的技术替代,皮衣更环保,市场也更广阔。”孙浩彬说。无铬鞣制革技术的应用,即采用进口化学品代替传统的铬,虽然每平方尺皮的成本较传统羊皮增加几角钱,皮衣的价格比普通绵羊皮皮衣要贵一两百元,但是用这种技术生产的皮制品,大大降低了制革中重金属铬的含量,符合欧盟多国的环保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很畅销。
“无铬鞣制革技术可将传统铬鞣法中铬的用量降低30%,吸收率提高至95%以上,大大降低铬排放。”这样后期污泥处理成本将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污泥中铬含量只占了5%,铬鞣废液基本实现零排放。一系列环保制革技术以及后期处理能力的提高,让海宁市皮革企业治污能力大大提高。孙浩彬认为:“未来的制革技术将逐步向减少铬、氨氮等含量努力,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大大减少海宁制革中的污染。”
随着项目技术日趋成熟,该项技术将有望在浙江乃至全国制革企业进行推广,有效提升制革产业的发展水平。本报记者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