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被查
“非法私募”成众矢之的
![]() |
中晋资产拉客户使出了美人计这一招,而在营销中,雇佣了美女程明作为企业顾问。正是程明在朋友圈赤裸裸地炫富,引起了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
![]() |
继e租宝之后,金鹿财行的事还没完,投资理财行业又爆出“上海中晋资产涉嫌非法集资”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不禁联想到网贷P2P行业,但准确地说,“中晋系”是一家持有基金管理人牌照的公司,这与P2P并无太大关系,而它的倒下揭开了另一个投资理财行业的乱象,同时也将“非法私募”推上了风口浪尖。
多家平台相继出事
上海市公安部门证实,国太控股、中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中晋一期投资基金等中晋系公司,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根据中晋资产官方介绍,截至2016年2月10日,中晋合伙人的投资总额已突破340亿元,涉及总人次超过13万。以这个规模量来看,中晋是一家百亿级理财平台。
官方指出,中晋系注册50多间子公司,控制100多家合伙企业,租用高级写字楼聘请大量销售员,通过网上宣传、网下推广,以虚假资料骗取投资者,变相承诺高额年化收益(8%),向公众非法吸收资金。而公司的管理层用这些非法集资的钱或进行个人挥霍消费,或悄悄地进入香港仙股公司,操纵这些公司股价。
从去年开始,就有不少民众对中晋资产管理产生质疑,认为这家公司的理财产品带有庞氏骗局的特征。从这家公司招聘的情况来看,受聘者只要是在35岁以下、有资源就可以入职,对理财行业非常重要的一些基本素质则几乎不做考核。而所谓的资源就是指能够说服亲戚朋友投资,拉进的投资者越多,其入职后的级别越高。
从中晋资产管理的运行模式、手法、意图等来看,与e租宝等公司没有多少差别,都是以投资理财为幌子,以高回报为诱饵,不断地以后来者的投资本金作为前一段投资的回报收益,来表明其宣传的投资收益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把投资者的钱不断地占为己有。不同的是,中晋还把部分集资来的钱转移到港股市场操作一些小的上市公司,希望以此来大获其利。
“金字塔式”圈钱招数曝光
据中晋系营业部的多名员工透露,他们现在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维权者。一名投资者说,身陷局中,虽然身边有亲戚劝阻,但当时醒不过来。据其介绍,中晋的内部组织形式跟传销很相似,级别与业绩和发展的下线以及客户金额的保有量来定,保有量越多,等级越高。
据介绍,中晋正式员工一般每月到手工资约7000元,员工每拉80万元理财资金,每月的工资可增加3500元,员工之间形成了竞争攀比之风。另外,在业绩考核上,中晋资产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如果业绩不达标,直接淘汰走人,不会有什么试用期。”压力和奖励的双重刺激下,中晋资产大部分员工也购买了公司的产品。很多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开始狂轰滥炸,拉上亲戚朋友一起投资。中晋客户中员工家属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金字塔式”合伙人是中晋圈钱的另一个圈钱模式。据工商注册资料显示,上海中晋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旗下的有限合伙企业高达149家。
中晋官网此前披露的一则“中晋一期基金50亿完成募集”公告显示,“截至2016年4月1日,中晋一期基金共募集资金52.6亿元人民币,超计划筹资 2.6亿元。通过合伙制股权基金模式,中晋一期,以非公开的方式向具有风险识别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募集,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非上市公司可转债,之后通过被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实现在二级市场退出,为投资人实现投资目的。”
“非法私募”陷阱呈高发之势
根据网贷之家的最新数据,目前全国一共有3000多家P2P平台。而相比,目前登记在册的股权私募公司达1万2千多家,这还不包括很多没有备案就擅自从事私募活动的公司。大批量的民间私募机构冒出,但监管却跟不上,以私募名义非法集资的情况屡禁不止。
然而,有些时候牌照并不是信誉的保证。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登记备案不是行政审批,而只是形式审查,不设许可门槛,而监管机构是以登记备案文件为依据,对这些私募公司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这意味着,凡是以私募登记牌照或者证书来做增信的,都不可信,不可寄希望于政府为风险兜底,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多了解合法私募与非法私募的区别,提高辨别力。
其实,从去年6月监管层首次出手打击非法私募开始,净化私募行业的举措一直没有停止,事中监管事后处罚在执行,新制度、新规定业相继出台,北京商报称,私募基金步入了史上“最严监管年”。
目前,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还很不成熟,与美国做比较,美国的私募基金行业资金规模巨大,但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只有2600多家,行业集中度高,而我国已注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数量是美国的近5倍。美国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富豪阶层的个人投资者,而我国的投资者结构呈现散户化的特点。可见,我国出现的“全民私募”并不是正常现象,在规范行业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推动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