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创新】

《衢州民间科技调查》闪亮登场

传承科技文化 要抢救更要实用

  “立足柯城、面向衢州”调查历时14个月

  笔者日前在衢州市柯城区科技局,见到了《衢州民间科技调查》编撰委员会主任、科技局局长巫立山和执笔人、退休教师徐为全。

  “目前这套书已完成了两册,第一册包括农业生产、文化娱乐,第二册包括工业建筑、手工技巧、生活美味、草药偏方和附录。”巫立山告诉笔者,该书调查范围立足柯城,面向衢州,外延至柯城籍寓外人士的优异科技成果,共38万字和大量图片。

  为何会想到做这件事?巫立山介绍,科技进步重在自主创新、贵在全民参与。如何让科技走进百姓、走进生活,让人们在参与中感受到科技魅力、焕发创新动力?“我们认为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行行出状元,高手在民间。2015年又是柯城建区30周年,所以经局班子会讨论后,开展了这项工作。”

  记者翻阅该书关于农业生产“果茶作物栽培”一节,就发现,光柑橘的内容除了介绍传统的种植技术外,还有“三疏二改”、堆土栽培、留树保鲜、高接矮化复壮、“芽变”育种等新技术。“生活美味”一节中,更是琳琅满目——巨化小笼包、朱记水晶糕、上洋年糕、大俱源京笋干等均有记录,当然也有衢州最出名的“三头一掌”的加工技艺。

  历经奔波抢救愈加难忘

  “越做下去,我越感受到这件事有意义。”徐为全,柯城区作协副主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受聘于柯城区科技局负责该项工作,他与文化界人士探讨时就觉得此事有意义,采访、收集、整理中,更觉得意义重大,“像七里乡有个千年历史的古堰坝,已经无法重现;能将‘九连环’把玩得溜溜转的龙游湖镇87岁的方源富,我采访后不久就过世了……有的民间科技,我们是在抢救性地调查。”

  让这位退休教师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三页纸的《江氏计算尺的发明和使用方法》采访、调查。你可能有所不知,流行于上世纪40~70年代的重要计算工具——计算尺,就是柯城人江德曜(1914年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明的,时称“江氏计算尺”,解放后改为“江式计算尺”,用这一工具还能解决三角函数问题呢。

  “我几经周折,才从江德曜的亲戚中打听到绍兴市上虞区档案馆收藏有实物,去年5月25日专门赶去拍摄照片。”徐为全相告,经捐赠人、退休教师徐望法同意,终于拍到了这幅珍贵的图片。

  在衢江区黄坛口乡,采访收集“铁皮石斛原生态活树附生栽培技术”时,同样已是年过六旬的邱延生,带着徐为全漫山遍野跑了一天,不少地方是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边。深为感动的徐为全要付误工费,邱延生则说:“钱真的算了,但是书,你一定要留给我一套。”

  走进柯城各乡村让更多人受益

  3月初,《衢州民间科技调查》一书,获2015年度柯城区对外宣传成果奖二等奖。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已经将该书发到全区乡镇(街道),并进入各村。“编撰该书时,我们就特别强调了实用性,像油茶、药材、小水果、蔬菜等种植栽培技术,尽量做到让农民朋友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以考古成果“衢州在九千年前人工栽培水稻”开篇,以华茂外国语学生饶伊珂的发明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二等奖与博通大师奖收尾,该书记载时间跨度长达9000年。徐为全坦陈:“民间科技是个大课题,内容是个体的经验,因人而异、因时不同,特别是草药偏方仅可参考。有的民间传闻至今无科学解释,收录其中是为了说明民间科技的发展之路是艰难曲折的,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与愚昧无知作斗争中取得的。”

  而对于实用性技术的整理,《衢州民间科技调查》力求“货比三家”、“采访当事人”、“有图有真相”。徐为全相告,仅旱稻种植技术,他对比了三家后选了最为典型的一家;盛行于上世纪60年代关张的衢州知名小吃“缺嘴烧饼”加工技艺,他采访到了稔熟厨艺的后人。

  “我们更加期待其中的成果能产业化。”柯城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互联网+”日新月异,促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王继红 王红


科技金融时报 【创新】 00006 传承科技文化 要抢救更要实用 2016-04-08 2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