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视点】

人机关系,同伴还是对手?

  近日,韩国围棋手李世石与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又引发了公众注意,舆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人机关系:机器到底是人类的同伴,还是对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似乎越来越对人类构成了威胁。试想一下,从麦当劳服务员、库房物品搬运、高等教育、医学诊断到记者文字报道,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的很多工作,这样的场景并非好莱坞的科幻设想,事实上,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何忧虑

  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人的思考方式包括思维系统I和思维系统R。前者无意识,后者受意识控制。两个系统时而共同协作,时而互相冲突,时而合二为一。我们在行为上就表现为习惯成自然,遵循本能行事。新型坠机事故的原因就在于,驾驶员在危急情况中缺少了“态势感知”能力,自动化让他的职业本能退化,无法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所以,《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总编尼克拉斯·卡尔大声疾呼:“小心——如果技术优先”。卡尔的观点被许多经济学家认可。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商务中心主任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在他的著作《第二次机器革命》中就呼吁,企业家、工程师和经济学家要迎接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希望他们创造出劳动力的补充物而不是劳动力的替代品,还有用制造者和创造者的思维代替节省劳动力和自动化的思维。

  真会人机颠倒吗?

  卡尔的担忧,实质上是对人机关系颠倒的忧虑。机器诞生的目的,是为了把人类从劳役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现实情况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当初天真的预想。就像人工智能专家马丁·福特在《机器人时代》中所说的:“在我们的整个经济和社会中,机器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它们的进化作为工具来说已经超出了历史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已经成为自主的主人。”卡尔认为这很危险并且希望能阻止它。这也是这个时代我们共同关心的重要命题。无数的影视、文学和哲学著作,都在努力传达这个理念。其中,汉娜·阿伦特在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的《人的境况》一书中曾经说过,自动化给人类带来的是“一个没有劳动的劳动者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无事可做。毫无疑问,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了”。

  关于“机器人三定律” 

  这种改变在很多方面可以称得上美好。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技术、智能手机、自动翻译系统等,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想象,如今已经或者正在成为现实。当前的许多工作将来要由机器人代替,但后工业时代的经济会继续不断扩张,我们在未来将会有很多时间用来寻找、建立和完成新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作随后又会成为机器人的重复性工作。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要保护人类,服从人类命令和保全自己。这是保证人类与机器人和谐共处的道德律,创造一个全面安全和繁荣的未来,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作为人类,我们需要做到不为外物所役,摆正人机关系,才能获得如卡尔所说的“破笼而出”的力量。这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前进,我们得以期待一个人机共行的更美丽的新世界。赵青新


科技金融时报 【视点】 00007 人机关系,同伴还是对手? 2016-03-18 2 2016年03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