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最易伤老人
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对老年人来说,退休、空巢、躯体疾病、婚姻变故、子女关系等,都有可能诱发老年孤独。老人罹患孤独症等精神障碍,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生物学原因。进入老年期,包括大脑功能在内的诸多生理功能都在退化,躯体的疾病越来越多。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54%,超过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病。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而精神心理活动的维系需要整个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二是个性原因。有的人性格较敏感、内向,遇事容易钻牛角尖,对心理打击的抵御能力较差;而有的人比较开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想得开,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就小一些。此外,人老了往往更固执,考虑问题比较极端,不容易与人交流,也是心理疾病的诱因。
三是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以前是独当一面的领导,如今精力衰退,会有很深的失落感。老年丧偶是突出的负性事件。很多老人对老伴从感情到生活习惯上都有依赖性,突然只剩自己了,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肯定会感到孤独。即使孩子很孝顺,也不可能取代老伴的地位。而再婚压力、子女经济纠纷、随子女到外地居住等,都让很多老人无所适从。
上述问题除了让老人陷入心理困扰中,还可能带来躯体疾病。研究表明,抑郁和躯体疾病的关系可能是双向的,比如慢性疼痛可能是抑郁的易感因素,抑郁则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抑郁症可直接引起心血管病,且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早诊断、早治疗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来说意义重大。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好,90%以上能治好。因此,提高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尤为重要。
抑郁的核心是动力下降、精力下降、兴趣丧失。很多老年抑郁患者的表现形式隐蔽,症状更多集中在对身体或晚辈的过度关注上,表现出易怒、焦虑和身体症状。资料显示,约80%的老年抑郁患者存在记忆减退。如果一个老人担忧的事突然多了,喜欢做的事不做了,与外界交流少了,总说身体不舒服,在排除了躯体疾病后,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一旦情绪变得极端,自我封闭,不与人说话,怕别人瞧不起,需要赶紧去精神科就诊。
子女陪伴和电话是解压剂和暖心剂。老人就是“老小孩”,他们会更依赖孩子。如果一个患病老人的家庭支持系统较好,他的预后就会很好。如果子女的关爱到位,老人甚至不会得病。建议子女每周给父母打2~3次电话,一个问候的电话犹如暖心剂,会让父母感受到爱的温暖。年轻人有时间要多陪陪老人,不仅是吃饭,还可以带着老人看看电影、外出游玩等,与父母一起活动犹如解压剂,能缓解因孤独带来的抑郁感。
社区花样活动是强心剂。在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能被管理起来,组织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动,还可以组织益智游戏活动,如象棋、围棋、书法、绘画、手工、健康舞蹈、合唱团、京剧等,老人的孤独感就能得到显著缓解。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