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农业】

建德大同镇70后种粮大户新梦想

昔日运输工 今朝“稻创客”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建德市大同镇潘村种粮大户吕生洪曾从事过20多年的拖拉机驾驶员,以石矿运输行业为主。自2014年起,他觉得国家对种食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毅然改行当起了一名70后的种粮大户,成为村里一名“稻创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就拥有轮式拖拉机、插秧机、担架式喷雾器等农业生产中的一批新“利器”。有了这些现代机械设施,种粮省工又省时。去年他种了360多亩粮食,喜获丰收,平均亩产量达500多公斤,共销售给国家订单粮食达100多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幽黑的皮肤,身材高瘦的吕生洪初中毕业后,看到村子里一些年轻人在附近一些水泥厂或石灰石加工企业里从事运输业,收入一个月有五六千元。于是他也买了一辆拖拉机,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每天起早摸黑,为企业运输矿石,增加收入。转眼间,这一行他一干就是20多年,风风雨雨,从没有停歇。虽然运输业收入不错,但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尤其是机器故障维修保养费用一年比一年高,每年光这笔钱也是不小的数额。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下降,吕生洪想趁早改行,做一份踏实稳定的事业。2014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毅然在家门口附近租赁一些农户荒芜的良田,用来种粮食,当起了一名种粮大户。

  刚开始种粮食,吕生洪既不懂技术,也没有经验,对农作物的培育管理一窍不通,当年种了五六十亩田,平均亩产量仅400公斤左右,连成本都难收回。后来,他分析主要是这些田块杂草丛生,秧苗播种后,忽视管理,加上第一年种植,对播种、插秧的季节没有掌握好,造成了减产减收。第二年,吕生洪努力学习农业知识,并通过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水稻种植培训班、网上查找种植技术资料,边摸索边实践,渐渐地掌握了水稻的播种、插秧、施肥等关键技术要点。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采用良种良法、机械代替劳动力的现代种植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前手工插秧,插得最多的人一天也只有1亩左右,用一台机械插秧机一天就达20亩左右。直播稻种每人一天可撒播20多亩,效率成倍增长。”吕生洪自信地说,去年,他种植的360多亩水稻,从5月初开始,利用拖拉机翻耕良田,雇了两名劳力帮助直播稻种,前后仅用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种植任务,良种良法给种粮人带来了实惠与便利。

  “脸朝黄土背朝天”,这是祖祖辈辈种田人的一种传统耕作模式。如今,现代农业生产中,吕生洪利用机械耕作改变了传统模式。“种粮食风里来、雨里去,虽然辛劳,但看到秋天一丘丘成熟的稻谷金黄一片,喜获丰收,这是心里最大的快乐!”吕生洪一脸笑呵呵地说。如今国家政策好,购机有补助,种粮也有补助,这些优惠的扶持政策,激励着更多像吕生洪这样的种粮人生产积极性与创造力。几年来,他累计投放农业机械生产设备达30多万元,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连日来,这位70后的种粮大户信心满怀,又朝着春天的梦想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一方面积极备春耕,购买化肥、种子,新添农机具;另一方面对100多亩小麦进行追肥、清沟排水及除草等春季培育管理,力争获得好收成。据悉,吕生洪今年在原有的种植面积基础上,又在劳村、黄垅、寻芳及潘村等周边村租赁承包闲散农户的土地,粮食的种植总面积已经发展到400多亩。

  宁文武


科技金融时报 【农业】 00011 昔日运输工 今朝“稻创客” 2016-03-15 2 2016年03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