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智能机械手 让企业年产值百倍增长
从2006年的200万元到如今的近2亿元,余姚的一家机械手生产企业的年产值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宁波大学研究员夏银水及其团队研发的一项自主创新技术是这爆炸式增长的关键所在。这究竟是一项怎样的技术?近日,记者随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人员来到宁波大学一探究竟。
“1999年前往英国London大学访问研究,2000年在英国Napier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05年归国。”如今是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的夏银水回忆道。回国以后,夏银水一直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与量子逻辑电路设计研究。
提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夏银水有着太多的感情。“回国科研的‘第一桶金’就来自省自然科学基金。”夏银水介绍,2005年回国后第一个申请的“杰出青年项目”就获得了资助,他的科研道路有了良好的起步。凭着积累下来的成果和经验,夏银水之后又连续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的资助。
2011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4年获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在科研道路上,夏银水获得了很多傲人成绩,而其中最让他骄傲的是基于传统布尔逻辑和“Reed-Muller”逻辑的双逻辑综合和优化技术。
“片上系统(SOC)功耗已成为设计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之一。”夏银水说。随着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芯片的规模不断增大,功能越来越综合,随之而来的功耗成为集成电路设计的挑战性问题之一。
而在夏银水实验室中诞生的基于双逻辑综合和优化的场可编程芯片和首款基于CMOS工艺开发的CMOS能量采集芯片,通过电源电压降低、电路结构的优化、单元电路的创新设计来实现芯片的低功耗设计。“与传统芯片相比,它具有高能量采集效率、低功耗、面积小等特点,非常适合运用于穿戴式、移动终端等设备。”
虽然夏银水团队从事基础研究项目,但他一直致力于将成果走出实验室进而产业化。在夏银水的“推广”下,余姚的一家机械手制造企业成为首个“尝鲜”的企业。
“2006年产值200万,去年产值2个亿。”夏银水介绍说,这家企业委托科研团队开发的机械手控制器搭载了基于双逻辑综合和优化的可编程芯片后,不仅产值上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摆脱了控制器受制于国外供货的尴尬局面。“如今企业赶上了浙江‘机器换人’的浪潮,控制芯片实现了自主生产,生产更快、效率更高,也更好地推动了宁波当地的‘机器换人’发展。”
通讯员 张吉 本报记者 金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