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以创新驱动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 |
![]() |
![]() |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机器换人”;新兴行业着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发展的“换挡期”,宁海县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特色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然而,辉煌的背后也是宁海县科技局为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出谋划策和殚精竭虑。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宁海县科技局转变职能,深化服务,主动当好科技创新服务的“店小二”。通过加强工作领导、明确培育对象、强化宣传培训、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2015年6月,宁海荣获“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称号,成为宁波市首个汽车零部件行业“国字号”基地。基地要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要发展,就要立足于创新。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是宁海县汽配行业的佼佼者,但是30多年前,“建新”却是一家仅有十几个工人,靠着给某个上海商店供应橡胶产品的小作坊。凭着企业的创新意识,30多年后,“建新”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13~2015年,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总金额为1.16亿元,并全部作为研发费用重新投入,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汽配行业的发展只是宁海县众多行业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十二五”期间,全县形成了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梯队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拥有市级创新型初创企业416家,县级科技型企业142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3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正在不断壮大。
创新成果助推发展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抢占制高点的根本途径,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近年来,宁海县科技局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在宁波方正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模具加工车间,许多员工只要看看电脑、动动手指,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精确的模具生产。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正”非常重视科研投入和技术引进,近三年来,公司在宁海县科技局的帮助和推动下,与上海交大国家模具技术研究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利用高等院校深厚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建立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系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无独有偶,近年来,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相继与浙江大学、哈工大、东南大学和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优势互补开展和资源共享。其中,公司与浙大合作的“液压搬运车机器人焊接加工柔性自动化设备研发”项目,解决了液压搬运车零件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问题,应用空间拓扑优化技术,构建工序集中式液压搬运车柔性焊接装置,简化了加工工序,节省了空间场地,是宁海县产学研结合、“机器换人”的典范,一举实现了生产技术革新、生产效率提高和工作环境净化三大目标。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让宁海众多企业抢占到了国内外市场制高点。近年来,宁海县科技局精准服务企业,积极为“校企联姻”当“红娘”,通过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组织开展“科技专家宁海行”、“科技企业高校行”等科技合作洽谈与技术对接,推动高校和企业的技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为企业转型升级“借梯登高”,努力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5年,宁海县科技局以“互联网+”在技术交易方面精准发力,全年在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发布技术难题78项,成交总额1814.94万元,同比增长12%;在宁波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的上网企业数达到696家,发布技术难题数83条,合同成交额1839.93万元,同比增长25%;全年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引进技术成果成交额完成率为169%,居全市第二位。
目前,宁海县已与上海交大、哈工大、中科院药上海药物所等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2015年深入挖掘46项技术难题与国内30所重点大学进行对接,已有20多项难题成功解决或签订合作协议。
知识产权助力“双创”
作为中国最大的青铜阀门制造商,宁波华成阀门有限公司从事铜质阀门已经有20年了。该公司长期致力于阀门的市场研究与技术开发,并拥有多件国家授权专利。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重视发明专利研发。近三年来,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专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为专利技术实施营造良好环境。2013年,公司首创发明的“用于加工阀体内腔两端平面的加工装置”项目技术的实施,不仅解决了阀体内腔端面加工难、效率低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困扰公司很久的阀体内腔两端的平行度、垂直度等形位工差难达到的问题,提升了配件的加工质量,保证了产品的一次装配合格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宁海县科技局把实施知识产权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抓手,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举办人才科技周活动之“校企合作对接洽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论坛等系列活动,让创新成为整个“十二五”期间的主旋律。过程艰苦卓绝,成效却显著:全县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较2010年同期相比,各项数据全面提升并创历史新高,其中专利授权量为3221件(2010年1587件),同比增长103%;发明专利授权量198件(2010年39件),同比增长408%。新产品产值率由“十一五”末的24.22%上升到2014年30.22%。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拥有县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75家,其中市级20家,省级19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已成功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并将积极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创建的筹备工作。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3.54亿元,同比增速12.4%,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29.3%,科技创新稳增长、促转型的支撑能力日益显现。
科技创新要素集聚
2015年8月,经宁海县科技局推荐,宁海县科创中心孵化器被宁波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综合类孵化器。同年9月,被宁波市科技局授牌认定为第二批市级众创空间,成为宁海县首家被授牌的市级众创空间。目前,宁海县科创中心已有国家“千人计划”5人、省“千人计划”2人等海外高层次人才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领域高端项目入驻。另有10余家科技企业在该孵化器里顺利“毕业”,并实现了产业化。
除了设立孵化器,“十二五”期间,宁海县科技局大力引导企业实施科研项目,以项目实施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采取县镇(乡、街道)联动、部门联动的方式推动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引导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致力于发展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于一体的县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做优。目前,该体系已经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8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5家;拥有县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2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1家,市级61家,县级141家;规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预计达到160余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35%。
近年来,宁海县科技局把发展科技金融作为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搭建“资本”与“知本”的长效对接平台,加快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的有机结合。2014年7月,宁海县政府出资1000万元,与杭州银行宁海支行共同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科技银行),通过银行配套放大到总额为1亿元的信贷资金,让单个企业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实现了政府资金从扶持一家企业变为通过银行扶持一批企业的目标。2014年10月,与杭州奉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金1亿元的宁海天使创业投资基金,由宁海县科技部门提供最优质的的苗子库,重点投资宁海优势产业和鼓励类产业项目。与此同时积极谋划宁波市科技信贷子风险池业务,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质押,动产抵押等金融创新产品,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目前已与4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据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科技银行)已为10余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1450万元。
纵观整个“十二五”,全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71%提高到2.5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体现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与2010年相比均实现翻番式增长。2011~2015年共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45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16项。在浙江省2013、2014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中,宁海县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分别位列第八位、第十位,连续两年挤身全省前十位行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县等重点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省知识产权局验收;先后荣获浙江省2013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优秀单位、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宁波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十三五”期间,宁海县科技局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两大国家战略为契机,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两倍增”的目标任务,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建设,以建立服务体系完善、政策环境优良的产业创新生态为主线,实施七大科技突破工程,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拳,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建设“两美”宁海、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讯员 胡世敏 梁灵萍 本报记者 杨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