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国家实验室将着眼未来 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 |
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
![]() |
2015年9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系统。 |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北京先进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材料基因组……这些极具未来感的科学大家伙已经加入中国国家实验室“豪华套餐”。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最近在北京透露,目前,中国正在积极酝酿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的方案,国家实验室建设将成为中国科研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型。
白春礼是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国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国际研讨会”上透露这一信息的。来自8个国家的70多位代表聚会中科院,共同探讨国家实验室在创新中的作用及管理之道。与会者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意大利、日本和新加坡的10多名国际知名国家实验室负责人或代表,还有我国政府决策部门和科研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及专家,介绍了国际上知名国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
白春礼在研讨会上介绍,国家实验室建设将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建设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研究基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逐步将国家实验室打造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国家实验室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兴起和发展于二战前后,主要是应对国家重大和紧迫的战略需求,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明确的国家任务为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集成,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
“在国外,国家实验室的科研目标与国家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能力。”在2月2日的研讨会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丁洪指出了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根本目的。
据丁洪介绍,中科院拟在北京怀柔建设的综合性国家实验室的方案包括三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北京先进光源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此外,中科院还将围绕大科学装置建立几个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如清洁能源、材料基因组、环境科学、脑科学、加速器和X射线技术等。
“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建设若干个综合性国家实验室。”丁洪说:“相比于按照学科设立的实验室,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可以承担更多大科学工程项目,而单一的研究所在这方面综合力量可能不够。此外,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可以承担更多跨学科科研项目,比如新能源、材料基因组、脑科学等。”
丁洪指出,国家实验室是国立科研机构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明确的国家任务为目标。他以美国为例,在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中,有4个是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承担建设大科学工程项目,并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一个国家核心技术的产生。此外,利用综合性这一特点,还可以做更多交叉性的跨学科研究,促进创新。这种交叉性平台可以动态地进行10年或20年的研究。
此外,根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30)》,“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建设16个大科学装置项目,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