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农业】

强了集体 富了农民

温岭姚施村土地整村流转转出农业发展新天地

  早春二月,正是一年里播种的好时节。

  3月1日,在温岭市新河镇姚施村田头,田成方、路成网,一旁的连片大小棚内,绿油油的西瓜苗长得正旺,嫩绿的茭白苗遍布田头,田野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姚施村土地整村流转出现的新景象。

  村里:巧用加减法,增加集体经济收益

  这几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需要集约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姚施村也同样碰到了类似的瓶颈问题。路,究竟该走向何方?

  姚施村全村共有240户702人,有农田300多亩,村里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一些年老的人。村里的土地,每年要支付各类打水的电费、人工费2万多元,另外,由于种植农作物不一,导致同一田块里因存在水田与旱田之争的矛盾,影响了村民关系的和谐。

  去年初,新河镇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流转面积超过95%的村,在市里一次性每亩补助1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元的专项补助。

  “当时,村两委决心坚定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实施整村土地流转。我们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形成了共识后,接下去做细群众的工作。”村党支部书记王吉初说,去年6月,村里启动了土地整村流转工作,决心让农民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村里制定科学的政策。对愿意继续种田的农户,选择一片较好的农田让他们承包,让耕者有田种。此举得到了种植户的支持。土地流转价格,按照质量优劣,以600~1000元不等的价格签订,从而取得了群众的支持,全村土地流转协议的签订如火如荼地开展。

  对一些有想法的农户,村干部们利用亲缘、友缘、业缘等关系,采取一户一策,做好思想工作。经过村干部们四五个月的艰辛努力,至去年底,全村近300亩水田,98%以上流转给了村里,首期协议一签就5年。

  “这一减一加,村里在土地流转中就可增收6万元,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王吉初说,明年起我们计划将流转土地统一招标,如果流出价赢余一两百元,村里每年还可以赚到数万元,土地成了我们村里的绿色银行。

  村民:出租的、失土的、耕种的,家家受益

  土地整村流转后,村里受益,而农民的利益能得到保障吗?他们心里会愿意吗?

  “以前,家里的田由于零星出租,找承租人较难,每年经常为此操心。现在以同样的价格租给了村里,地租收入更稳定了。”在家里的2亩多土地以每亩1000元价格流转给村里后,70岁的农民颜梅生感触尤深,他对这次的整村流转,是打心眼里赞成、支持的。

  以前,姚施村有近30多户村民自己种地,在土地流转后,成了“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的“双薪”农民,实现了农民增收。

  70多岁的农民江小奶,以前种4亩多土地,一年到头种植粮食,农忙时还为找晒场而发愁,每亩田的收入不到700元。“现在以同样的面积和价格流给村里,平时去种田大户、企业里务工,每天都有100多元的收入,预计一年可多收入万余元。”江小奶喜笑颜开地说.

  愿意继续承包农田的2户农民,也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农民颜梅生,以前种植4亩果蔗。今年,经村里协商,颜梅生的4亩果蔗地流转给村里,由村里安排一块他满意的田块置换。他高兴地说:“换另一块地种果蔗,农田的地质、出路更好了。对村里这样的置换方案,我是非常满意的。”

  承租户:省时又省力

  有利于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土地流转后,如何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村里启动了河道疏浚工程,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利用上级的补助资金疏浚了一条河道,水平加高流转地,既补了土地的肥力,又对10亩低洼地、坟地进行平整,规划了一个集水稻、西瓜、茭白为一体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谋划做大做强效益农业蛋糕。

  “以前租地,家家谈地租、签合同。现在只要跟村里一谈好价格,就可以种了。”瓜农江冬友说,今年他们承租了村里的50多亩土地,比与农户一家一户谈,要省时省力多了,我们也更乐意在这里租地了。

  “由于承包土地的人太多,大家只能分摊了。”村民王吉颖说,这次租到了60亩土地,他计划种植新引进的“浙江三号”茭白。这种双季茭白,亩均收入一般在1.2万元左右,这方田有望成为“万元田”。

  这次,村民陈瑞华、陈莲青分别抢租了120亩和30亩。这几天,乘着大好春光,他们正在联系采购种子、化肥,计划在承包地里种植早稻。种粮关键要形成规模,由于承包面积不多,离他们心中种粮大户的理想还很遥远。但这是起点,点燃了他们在希望的田野里驰骋的梦想!

  林绍禹


科技金融时报 【农业】 00011 强了集体 富了农民 2016-03-08 2 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