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好了菜,却没有人端上桌给居民享用”
社区金融便利店:更便利,风险更高?
——社区金融“争夺战”调查报道(下)
![]() |
客户在社区银行办理金融业务。 苏巧将 摄 |
□记者 王莹
近年来,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成功模式渐渐得到全面的研究,并被多地银行广泛模仿。一方面归因于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经营模式在金融危机中的优异表现;另一方面归因于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金融机构试图通过网点的进一步下沉来增加与客户的接触,以夯实客户基础。
社区金融日益火爆的背后对接着中国居民面的理财乱象频生,投资者却依旧在寻找资金出路,其背后承载的结构性异常问题不言而喻。
深根:结构问题
“截至2014年年底,所有信托为14万亿,其中针对普通客户的单一信托产品体量共计11万亿至12万亿;保险产品10万亿;证券投资基金,共计七八万亿,其中还包括货币类基金以及债权类基金。”中民财富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建南表示,这样的供给市场需要面对的是老百姓手中六七十万亿的需求市场。在供需这个跷跷板上,已经严重不平衡。
在金融整体链条上,如果将实体经济与同实体经济相连通的多种金融产业链之间划一条线,那么距离实体经济最近的是投资银行。在深入企业、直接同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将企业转化成贷款、PE投资基金以及股权,形成初级金融产品;其次是资产管理,即针对股权、债权重新组合、包装,构成对冲基金、复杂的REITs等金融衍生产品;最后是财富管理,将产品输送到拥有资金的主体手上,从而形成金融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
但是在这个链条中,最后一环触达客户的“最后一公里”呈现了巨大的缺口,“烧好了菜,却没有人端上桌给居民享用”的局面在形成。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上市银行所有的网点共计8万个,加之证券业以及基金业的约3000个网点,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发现,人们大量接触的是银行这一庞然大物。
这种现象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城镇级别的地区尤为严重,赚利差的传统商业模式,让存款这一低成本吸收资金的渠道无从变革,银行革自己的命存在难度。假设银行理财产品放开后,相信70%甚至80%的储蓄存款将会转化为银行理财产品,而这意味着银行将割舍掉1%-2%个利益点,这对几十万亿的资金市场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社会金融市场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让居民金融需求由于被压抑而产生无规则溢出导致社会乱象频出,大量的P2P跑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屡禁不止,但是面对这样的社会形势,人们依旧“前赴后继”。
作为频繁出现的主体“银行”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银行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真正做零售要沉得住气,要拿出做百年事业的心态来做。银行业没零售不稳,这是根基。”兴业银行零售银行总部银行卡与渠道部副总经理朱建平对记者表示,不同于国外银行将投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分开,我国是混在一起做,强烈的赚钱意愿已经无法沉得住气。“卖过白粉的不会想去卖白面。”朱建平说。
“社区金融,是要让金融有温度。”
未来:生活服务
“社区金融,是要让金融有温度。”朱建平表示,随着对金融服务理解的加深,认识到金融是夹在诸多生活场景其中的一个版块和需求,社区金融不但是金融助手也是生活管家。
朱建平称,对兴业银行来说,社区金融的功能仅发挥了30%。社区金融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迈步,解决了物理空间的最后一公里,达到人们的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不是终极目的,如何能够触达人心才是亟待攻克的难点。
当前,摆在兴业社区银行面前显而易见的难题是客户群体结构不合理。老年群体占比较大,在朱建平心里,老年人和年轻人群体的理想比例应该为5:5,显然现在还远未达到。
打通线上和线下是为这一目标而制定的计划。朱建平举例解释线上与线下的反差,以天津分行为例,2015年该分行自建设区手机银行APP开通半年,活粉量就维持在20万至30万。“如果线上线下能够打通,从全行看,未来业绩可以呈现几何级增长。”朱建平表示,线上是吸收年轻群体的重点“阵地”。
优化客户结构,更深层次的设想还可以通过连带效应实现即“抓住两端、拓展中间”,所谓两端即小孩一端和老人一端。对此,银行在针对幼龄群体的小小银行家、才智教育等方式不断涌现,而老人则瞄准接送小孩的等待时间,集中火力普及金融知识、推广金融产品。
社区周边拥有洗衣店、超市、房产等生活圈,待这些全部在社区金融这一平台打通后将有更多的商家自愿加入,“社区+”的概念正在形成,金融就是切入其中的一分子。
社区金融更多通过理财建立信任关系,切入个人综合金融需求之中,搭建在信任背后的金融体系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从人的生活周期来看,金融需求多种多样,例如30岁所面临的子女教育问题、出国旅游问题,40岁需要考虑的养老问题、身体健康问题。这些需求所构筑的一张大网才是综合金融所应该掌控的蓝图。
对此,大量的社区金融机构瞄准了由“圈子”效应所带来的增值服务。
宏大的规划总要翻过现实搭建的诸多“山岭”才能实现。合规始终是包含准银行系在内的所有财富管理机构的痛点,虽然拥有强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灵活度,但是始终欠缺一张“准生证”。
在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对于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来说,目前已经碰到在外开分公司而工商管理不给予注册的现实问题,在其背后则直接与线下门店拓展受阻挂钩。在他们看来,监管的空白、该领域的无人认领,增加了心中的忐忑,虽然暂时并没有被告知是不合规的,但是同样,也没有被告知是合规的。
由于目前财富管理行业整体鱼龙混杂,如何能够“慧眼识英雄”是需要投资者细心甄别的。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针对不合规的财富管理机构的处置,存在着执法机构不明的问题,公安、工商、监管机构等均为执法主体,但是却没有很好地深入一线进行配合。只有在有人举报的时候才能够去到线下网店进行检查,而后根据侦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面对经济结构、金融供需结构等多重不合理的现实情境,如何填补监管空白,打破行业垄断,让投资者正确选择有品牌诚信的公司仍是一段很长的路。
上市公司披露年报数据
超六成净利润同比增长
又到一年年报披露时。沪深两市2015年年报正在陆续披露,截至3月6日,沪深两市共有235家公司披露了2015年年报数据,而在这235家公司中,有161家净利润实现了同比增长,比例达到了68.51%。其中,更是有50家公司的业绩实现了翻番甚至以上的增长,比例达到了21.28%。
而在上市公司“盛产地”浙江,也已经有3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5年年报,净利润实现增长的数量为22家。其中,同花顺则是在浙股中暂时称王,净利润同比增长1483.35%;海翔药业排名次席,去年全年实现净利润51658.72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865.24%;东方日升则是暂居探花之位,去年全年实现净利润32238.79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81.56%。
此外,浙江富润、联络互动、通策医疗、宋城演艺、升华拜克等浙股的净利润涨幅排名靠前,去年分别同比增长136.38%、91.06%、74.79%、74.58%和68.73%。
浙股“业绩增长王”同花顺6日晚间还发布2016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6年第一季度盈利10827万元—14888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0%—120%。上年同期,公司盈利6767万元。
据悉,本周将有94家上市公司披露年报,其中,有67家公司前期已发布业绩预告,业绩预喜公司达到46家,占本周拟披露年报公司家数的比为48.93%。 宗禾